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介孔硅材料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 介孔硅材料的结构形貌调控 | 第13-18页 |
1.2.1 通过软模板剂调控 | 第14-15页 |
1.2.2 通过硬模板剂调控 | 第15-17页 |
1.2.3 绿色合成方法 | 第17页 |
1.2.4 通过扩孔剂调控孔径和孔道结构 | 第17-18页 |
1.3 介孔硅材料的表面修饰和改性 | 第18-23页 |
1.3.1 无机金属对介孔材料的修饰 | 第18-20页 |
1.3.2 介孔硅材料表面进行金属有机化合物的修饰 | 第20-23页 |
1.3.3 介孔硅材料表面的性能修饰 | 第23页 |
1.4 多级孔材料的发展及其应用 | 第23-25页 |
1.5 功能化的介孔硅材料在烯烃环氧化领域的应用 | 第25-27页 |
1.5.1 金属离子嫁接催化环氧化 | 第26页 |
1.5.2 介孔材料嫁接席夫碱金属配合物催化环氧化 | 第26-27页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第二章 双金属Mo-Ti-SBA-15材料的制备及其环氧化性能研究 | 第30-46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4页 |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30-31页 |
2.2.2 材料的合成 | 第31-32页 |
2.2.3 材料的研究方法及表征 | 第32-33页 |
2.2.4 烯烃环氧化反应条件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5页 |
2.3.1 XRD分析 | 第34-36页 |
2.3.2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36-37页 |
2.3.3 SEM、TEM 和 EDS 分析 | 第37-38页 |
2.3.4 XPS分析 | 第38-40页 |
2.3.5 Mo-Ti-SBA-15形成机理探讨 | 第40-41页 |
2.3.6 不同n_(Si)/n_(Mo)催化剂的环氧化性能比较 | 第41-42页 |
2.3.7 不同氧源和溶剂对催化环氧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2.3.8 不同烯烃环氧化效果评价 | 第43-44页 |
2.3.9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 第44-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三配位席夫碱Mo(Ⅵ)基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及其环氧化性能研究 | 第46-64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51页 |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46-47页 |
3.2.2 材料的合成 | 第47-50页 |
3.2.3 材料的研究方法及表征 | 第50-51页 |
3.2.4 烯烃环氧化测试条件和步骤 | 第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3页 |
3.3.1 材料的结构与表面特性分析 | 第51-57页 |
3.3.2 烷基化前后催化性能比较 | 第57-59页 |
3.3.3 催化剂的剂量对环氧化的影响 | 第59页 |
3.3.4 溶剂对环氧化的影响 | 第59-60页 |
3.3.5 不同氧化剂催环氧化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6 催化剂对不同烯烃环氧化效果影响 | 第61-62页 |
3.3.7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 第62-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四配位席夫碱Mo(Ⅵ)基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及其环氧化性能研究 | 第64-78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4-67页 |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64页 |
4.2.2 材料的合成 | 第64-66页 |
4.2.3 材料的研究方法及表征 | 第66页 |
4.2.4 烯烃环氧化反应条件 | 第66-6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7页 |
4.3.1 XRD分析 | 第67页 |
4.3.2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67-69页 |
4.3.3 SEM、TEM和EDS分析 | 第69-70页 |
4.3.4 FT-IR分析 | 第70-71页 |
4.3.5 催化剂的疏水性测试分析 | 第71页 |
4.3.6 烷基化前后催化性能比较 | 第71-72页 |
4.3.7 不同溶剂催化性能比较 | 第72-73页 |
4.3.8 不同氧源的催化性能比较 | 第73-74页 |
4.3.9 不同烯烃的催化性能比较 | 第74-75页 |
4.3.10 催化烯烃环氧化机理 | 第75-76页 |
4.3.11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和稳定性研究 | 第76-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共缩聚法制备有机-无机介孔催化剂及其烯烃环氧化研究 | 第78-94页 |
5.1 引言 | 第78-7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9-82页 |
5.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79页 |
5.2.2 材料的合成 | 第79-81页 |
5.2.3 材料的研究方法及表征 | 第81页 |
5.2.4 烯烃环氧化反应条件 | 第81-8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2-93页 |
5.3.1 TGA和元素分析 | 第82-83页 |
5.3.2 FT-IR分析 | 第83页 |
5.3.3 XRD分析 | 第83-84页 |
5.3.4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84-85页 |
5.3.5 SEM、TEM和EDS分析 | 第85-87页 |
5.3.6 不同催化剂的环氧化活性 | 第87-88页 |
5.3.7 不同氧源/烯烃的摩尔比对烯烃环氧化的影响 | 第88页 |
5.3.8 不同溶剂对烯烃环氧化的影响 | 第88-90页 |
5.3.9 不同烯烃环氧化效果影响 | 第90-91页 |
5.3.10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和稳定性研究 | 第91-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多级大孔-介孔材料的制备及其环氧化性能研究 | 第94-112页 |
6.1 引言 | 第94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4-97页 |
6.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94页 |
6.2.2 材料的合成 | 第94-96页 |
6.2.3 材料的研究方法及表征 | 第96-97页 |
6.2.4 烯烃环氧化反应条件 | 第9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10页 |
6.3.1 PMMA球的合成 | 第97-98页 |
6.3.2 不同W_(PMMA)/W_(TEOS)比对多级大孔-介孔材料形貌的影响 | 第98-101页 |
6.3.3 不同n_(Si)/n_(Mo)比对多级大孔-介孔材料形貌的影响 | 第101-106页 |
6.3.4 不同W_(PMMA)/W_(TEOS)比对多级大孔-介孔材料催化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6.3.5 不同n_(Si)/n_(Mo)比对多级大孔-介孔材料催化的影响 | 第107页 |
6.3.6 不同长链烯烃的环氧化效果比较 | 第107-109页 |
6.3.7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 第109-11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7.1 结论 | 第112-113页 |
7.2 创新点 | 第113-114页 |
7.3 展望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3页 |
附录一:不同烯烃气相色谱测试条件 | 第133-134页 |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