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6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1.6.1 研究重点、难点 | 第21页 |
1.6.2 研究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1.1 县域经济概念 | 第23页 |
2.1.2 县域经济特征 | 第23-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6页 |
2.2.2 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 第26页 |
2.2.3 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26-28页 |
2.2.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榆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29-34页 |
3.1 榆林地区基本概况 | 第29-31页 |
3.2 榆林地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状况 | 第31-32页 |
3.3 榆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特点 | 第32-34页 |
3.3.1 县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 第32页 |
3.3.2 财政总收入稳步增加 | 第32-33页 |
3.3.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榆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34-42页 |
4.1 榆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4.1.1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落后 | 第34页 |
4.1.2 产业结构失衡 | 第34-35页 |
4.1.3 固定资产投资放缓 | 第35-36页 |
4.1.4 县域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 | 第36-37页 |
4.1.5 环境污染严重 | 第37页 |
4.2 榆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37-42页 |
4.2.1 思想守旧,市场经济意识不强 | 第37-38页 |
4.2.2 政府职责不清,垄断及寻租行为严重 | 第38-39页 |
4.2.3 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 | 第39页 |
4.2.4 政府财政支持不足,企业融资困难 | 第39-40页 |
4.2.5 科研成果转化慢,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 | 第40页 |
4.2.6 私营经济较为薄弱 | 第40页 |
4.2.7 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40-41页 |
4.2.8 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矛盾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国内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 第42-47页 |
5.1 江苏张家港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 第42-43页 |
5.1.1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混合型经济发展结构 | 第42-43页 |
5.1.2 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内外资融合发展 | 第43页 |
5.1.3 增强民生保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 第43页 |
5.2 广东湛江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 第43-45页 |
5.2.1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 第44页 |
5.2.2 扩大开放合作,加大招商引资 | 第44页 |
5.2.3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 第44-45页 |
5.2.4 强力保障县域加快发展,增加科研力量投入 | 第45页 |
5.3 山东即墨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 第45-46页 |
5.3.1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发展特色产业 | 第45-46页 |
5.3.2 聚力科技创新,对外招商引资 | 第46页 |
5.3.3 坚持统筹发展,打造现代新城 | 第46页 |
5.4 张家港、湛江、即墨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 第46-47页 |
第六章 榆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7-57页 |
6.1 转变陈旧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 第47-48页 |
6.1.1 摒弃守旧闭塞思想,开放观念 | 第47-48页 |
6.1.2 破除计划经济思维,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 第48页 |
6.1.3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 第48页 |
6.2 转变政府职能,保障产业发展 | 第48-51页 |
6.2.1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 第48-49页 |
6.2.2 深化财政税收体系改革,支持县域经济融资需求 | 第49-50页 |
6.2.3 完善基础保障制度,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 第50页 |
6.2.4 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 第50-51页 |
6.3 立足能源化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 第51-53页 |
6.4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产业竞争力 | 第53页 |
6.5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人员素质 | 第53-54页 |
6.6 重视非公有经济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市场化程度 | 第54-55页 |
6.7 依托县域资源,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 第55-57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57-59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57-58页 |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