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1 葡萄及其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1.2 泛素连接酶抗病功能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2.1 泛素化机理 | 第13-14页 |
1.2.2 泛素连接酶分类 | 第14-15页 |
1.2.3 泛素连接酶调控植物免疫反应 | 第15-18页 |
1.3 葡萄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3.1 葡萄的再生体系 | 第18-21页 |
1.3.2 葡萄的遗传转化方法 | 第21-22页 |
1.3.3 葡萄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泛素连接酶基因VpUIRP2和VpUIRP3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25-37页 |
2.1 材料 | 第25-26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2.1.2 载体与菌株 | 第25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25页 |
2.1.5 引物 | 第25-26页 |
2.2 方法 | 第26-28页 |
2.2.1 叶片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26-27页 |
2.2.2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泛素连接酶基因VpUIRP2和VpUIRP3的克隆 | 第27页 |
2.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7页 |
2.2.4 白粉菌接种和水杨酸处理 | 第27页 |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27-28页 |
2.2.6 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2.3.1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泛素连接酶基因VpUIRP2和VpUIRP3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28-32页 |
2.3.2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泛素连接酶基因VpUIRP2和VpUIRP3白粉菌诱导下的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 第32-33页 |
2.3.3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泛素连接酶基因VpUIRP2和VpUIRP3水杨酸处理后的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 第33页 |
2.3.4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泛素连接酶基因VpUIRP2和VpUIRP3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33-35页 |
2.4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泛素连接酶基因VPUIRP2和VPUIRP3转化欧洲葡萄研究 | 第37-53页 |
3.1 材料 | 第37-38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7页 |
3.1.2 载体与菌株 | 第37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3.1.4 仪器设备 | 第37页 |
3.1.5 引物 | 第37-38页 |
3.2 方法 | 第38-41页 |
3.2.1 无核白、红地球、赤霞珠器官发生再生体系建立与优化 | 第38-39页 |
3.2.2 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欧洲葡萄 | 第39-40页 |
3.2.3 外源基因的检测 | 第40页 |
3.2.4 白粉病抗性鉴定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1-50页 |
3.3.1 无核白、红地球、赤霞珠再生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41-44页 |
3.3.2 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欧洲葡萄 | 第44-47页 |
3.3.3 转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泛素连接酶基因 Vp UIRP2 和 Vp UIRP3 葡萄分子检测 | 第47-48页 |
3.3.4 转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泛素连接酶基因VpUIRP2葡萄白粉病抗性鉴定 | 第48-50页 |
3.4 讨论 | 第50-53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