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鱼类神经坏死病毒概况 | 第11-14页 |
| ·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生物学特征 | 第11页 |
| ·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致病性和流行性 | 第11-12页 |
| ·感染NNV后的临床症状 | 第12-13页 |
| ·现有的防控措施 | 第13-14页 |
| ·检测病毒的方法 | 第14-20页 |
| ·免疫学方法 | 第14页 |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4-20页 |
|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第20-22页 |
|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特点 | 第20页 |
| ·SERS活性基底 | 第20-21页 |
| ·SERS传感用于核酸检测 | 第21-22页 |
| ·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二章RGNNV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第23-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34页 |
| ·实验毒株和菌株 | 第24页 |
| ·引物设计 | 第24-25页 |
| ·RGNNV R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 ·RGNNV RNA1 标准品的制备 | 第26-31页 |
| ·RGNNV CP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1-32页 |
| ·四种方法检测CPA扩增产物的比较 | 第32页 |
| ·RGNNV CPA-LFD体系优化 | 第32页 |
| ·CPA-LFD和常规RT-PCR检测灵敏度的比较 | 第32-33页 |
| ·CPA-LFD和荧光定量RT-PCR检测灵敏度的比较 | 第33-34页 |
| ·CPA-LFD检测特异性验证 | 第34页 |
| ·结果 | 第34-40页 |
| ·CPA-LFD反应体系建立 | 第34-35页 |
| ·四种方法检测CPA产物的比较 | 第35-36页 |
| ·CPA-LFD反应条件优化 | 第36-38页 |
| ·CPA-LFD和RT-PCR检测灵敏度的比较 | 第38页 |
| ·CPA-LFD和荧光定量RT-PCR检测灵敏度的比较 | 第38-39页 |
| ·CPA-LFD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2页 |
| 第三章RGNNV CPA-LFD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 | 第42-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 ·样品来源 | 第42页 |
| ·样品处理 | 第42-43页 |
| ·检测方法 | 第43-44页 |
| ·结果 | 第44-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纳米探针的制备与特征分析 | 第47-5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47-48页 |
| ·玻璃器皿的清洗 | 第48页 |
| ·纳米银溶胶的制备与特征分析 | 第48-49页 |
| ·纳米银胶溶胶的稳定性测试 | 第49页 |
| ·发夹型探针设计 | 第49页 |
| ·纳米探针的制备 | 第49页 |
| ·NNV探针表征分析 | 第49-50页 |
| ·纳米银颗粒上NNV发夹型探针结合量的测定 | 第50页 |
| ·纳米探针Ag-NNV的拉曼光谱测定 | 第50-51页 |
| ·结果 | 第51-55页 |
| ·纳米银溶胶的表征及稳定性 | 第51-53页 |
| ·纳米探针Ag-NNV的表征分析 | 第53页 |
| ·纳米探针Ag-NNV的结合效率 | 第53-54页 |
| ·纳米探针Ag-NNV的拉曼光谱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