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1. LM的一般特性 | 第14-18页 |
·LM的生物学特征 | 第14-15页 |
·LM的流行病学特征 | 第15-16页 |
·李斯特菌病的临床症状 | 第16页 |
·李斯特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 第16-18页 |
2. LM的毒力因子及致病机制 | 第18-24页 |
·LM侵入细胞相关的主要毒力因子 | 第19-22页 |
·LM的毒力调控因子 | 第22-24页 |
3.分选酶的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分选酶的结构与功能 | 第24-25页 |
·LM的分选酶蛋白 | 第25页 |
·分选酶的应用前景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第27-59页 |
实验一 LM90SB2 srtA基因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 第27-35页 |
摘要 | 第27-28页 |
1.材料 | 第28页 |
·菌株、质粒及引物 | 第28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8页 |
2.方法 | 第28-31页 |
·LM90SB2基因组DNA的制备及srtA基因的扩增 | 第28-29页 |
·E.coli DH5α、BL21(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2) | 第29页 |
·srtA基因与pMD19-T的连接 | 第29-30页 |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32a-srtA的构建 | 第30页 |
·srtA基因在E.coli BL21(DE3)中的表达 | 第30页 |
·Western-blotting鉴定重组蛋白 | 第30-31页 |
3.结果 | 第31-34页 |
·LM90SB2 srt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1页 |
·原核表达质粒pET32a-srtA的鉴定 | 第31-32页 |
·srtA基因在E.coli BL21(DE3)中表达产物SDS-PAGE分析结果 | 第32-33页 |
·表达产物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 | 第33-34页 |
4.讨论 | 第34-35页 |
实验二 LM90SB2-△srtA缺失株的构建 | 第35-47页 |
摘要 | 第35页 |
1.材料 | 第35-37页 |
·菌株、质粒及引物 | 第35-36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6-37页 |
2.方法 | 第37-40页 |
·srtA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的扩增及SOE-PCR | 第37-38页 |
·融合同源臂△srtA与pMD19-T的连接 | 第38页 |
·重组穿梭质粒pKSV7-△srtA的构建 | 第38页 |
·电转用LM 90SB2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8-39页 |
·pKSV7-△srtA质粒电转化到LM90SB2感受态细胞中 | 第39页 |
·同源重组 | 第39-40页 |
·LM90SB2-△srtA基因缺失株的遗传稳定性鉴定及生长特性 | 第40页 |
3.结果 | 第40-46页 |
·srtA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的扩增和SOE-PCR结果 | 第40-41页 |
·重组质粒pMD19-T-△srtA和pKSV7-△srtA酶切鉴定结果 | 第41-42页 |
·电转后阳性转化子的鉴定 | 第42-43页 |
·同源重组结果的筛选与鉴定 | 第43-45页 |
·LM90SB2-△srtA缺失株鉴定及遗传稳定性分析和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4.讨论 | 第46-47页 |
实验三 LM90SB2-△srtA缺失株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7-59页 |
摘要 | 第47页 |
1.材料 | 第47-48页 |
·菌株、细胞和实验动物 | 第47-48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8页 |
2.方法 | 第48-51页 |
·生化特性鉴定 | 第48-49页 |
·溶血效价的测定 | 第49页 |
·耐酸耐碱生长曲线测定 | 第49页 |
·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测定 | 第49-50页 |
·对MBMEC、HBMEC、RAW264.7、SIEC的粘附、侵袭和胞内增殖实验 | 第50页 |
·LD50的测定 | 第50-51页 |
·感染小鼠后肝、脾、脑载菌量的测定 | 第51页 |
3.结果 | 第51-57页 |
·生化鉴定结果 | 第51页 |
·溶血效价的测定结果 | 第51-52页 |
·耐酸耐碱生长曲线 | 第52页 |
·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测定结果 | 第52-53页 |
·对MBMEC、HBMEC、RAW264.7、SIEC的粘附率、侵袭率和胞内增殖能力 | 第53-55页 |
·LD50的测定结果 | 第55页 |
·感染小鼠后肝、脾、脑载菌量的测定结果 | 第55-57页 |
4.讨论 | 第57-59页 |
全文结论 | 第5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72页 |
附件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