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13页 |
| (一)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研究目的 | 第9页 |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本论文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 (三)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资料收集 | 第10页 |
| 2、实地考察 | 第10-11页 |
| 3、学科借鉴 | 第11页 |
| (四)本论文的难点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1-13页 |
| 1、本论文的难点 | 第11页 |
| 2、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1-13页 |
| 一、中外文化交流大背景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 | 第13-16页 |
|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外文化交流 | 第13-14页 |
|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海外传播 | 第14-15页 |
|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对外教学背景下的成文缘由 | 第15-16页 |
| 二、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孔子学院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 | 第16-26页 |
| (一)组织教材 | 第16-19页 |
| (二)教学实施 | 第19-25页 |
| 1、以满足不同文化的需求为动因 | 第19-20页 |
| 2、以元素教学法为基础 | 第20-21页 |
| 3、寻找教法以满足教学需求 | 第21-22页 |
| 4、由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得到的启示 | 第22-25页 |
| ·明了(Clearness)——介绍新教材 | 第22-23页 |
| ·联合(Association)——艺术想象 | 第23页 |
| ·系统(System)——风格特点对比 | 第23-24页 |
| ·方法(Method)——舞蹈评论 | 第24-25页 |
| (三)小结 | 第25-26页 |
| 三、文化差异所引发的教学思考 | 第26-35页 |
| (一)传播民间舞蹈和中国文化过程中的共同困惑 | 第27页 |
| (二)立足民间舞蹈本质使其可持续发展 | 第27-30页 |
| 1、在不同形式上寻求文化认同 | 第28-30页 |
| ·以传统美学特征建构中国格调 | 第28-29页 |
| ·配合主流优秀作品走进背后文化 | 第29-30页 |
| 2、在共同情感上追求感知共鸣 | 第30页 |
| (三)传播中的障碍与瓶颈 | 第30-35页 |
| 1、语言 | 第30-31页 |
| 2、传播中的“体态语” | 第31-35页 |
| ·“体态语”的使用方法 | 第32-33页 |
| ·空间方位感知能力 | 第32-33页 |
| ·力量速度能力 | 第33页 |
| ·心智能力 | 第33页 |
| ·使用“体态语”的注意要素 | 第33-35页 |
| 四、国际教学方法的有效借鉴与创造性结合 | 第35-40页 |
|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有效借鉴 | 第35-38页 |
| (二)以“元素教学法”为主,赫尔巴特和奥尔夫教学法为辅的中国民间舞对外教学 | 第38-40页 |
| 1、三者结合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 2、三者结合的可行性 | 第39-40页 |
| 3、实现身心一体化的对外舞蹈教育 | 第40页 |
| 结论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按时间顺序排列)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