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包容力--抚顺满族秧歌语言构成分析
|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13页 |
| (一)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及本人研究条件 | 第7-10页 |
| 1、研究现状 | 第7-9页 |
| 2、本人研究条件 | 第9-10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口述史 | 第10页 |
| 2、舞蹈身体语言学与多模态话语媒介系统研究 | 第10-11页 |
| (四)本论文研究的难点 | 第11-13页 |
| 1、政治因素对满族舞蹈发展的影响 | 第11页 |
| 2、古书籍及文献记载相对不足 | 第11页 |
| 3、相关学者稀缺 | 第11-12页 |
| 4、次生态至再生态的断层 | 第12-13页 |
| 一、抚顺满族秧歌仪式展演分析 | 第13-20页 |
| (一)满族秧歌仪式的社会空间的设定 | 第13页 |
| (二)差异性的社会空间 | 第13-15页 |
| 1、旧时庙会空间 | 第13-14页 |
| 2、庭院空间 | 第14页 |
| 3、广场舞台 | 第14-15页 |
| (三)示例抚顺新宾满族秧歌仪式结构外化 | 第15-20页 |
| 1、序幕 | 第16页 |
| 2、开端 | 第16-18页 |
| 3、高潮 | 第18-20页 |
| 4、结束 | 第20页 |
| 二、抚顺满族秧歌仪式流程及能指符号解读 | 第20-29页 |
| (一)满风见礼 | 第20-24页 |
| 1、见礼的语言模态 | 第21页 |
| 2、存活于民间之中宫廷礼仪 | 第21-23页 |
| (1)抱见礼的衍生 | 第22-23页 |
| 3、“见礼”的话语多变 | 第23-24页 |
| (1)征战语境 | 第23页 |
| (2)结构语境 | 第23页 |
| (3)自身语境 | 第23-24页 |
| (二) 三鞭静场 | 第24-29页 |
| 1、静鞭背后的文化 | 第24-26页 |
| 2、“三鞭”有解 | 第26-28页 |
| 3、小结 | 第28-29页 |
| 三、典型人物角色的身份、模态及话语权 | 第29-49页 |
| (一)宫廷角色 | 第29-40页 |
| 1、“满族官员”的身份判定 | 第29-36页 |
| (1)“满族官员”服饰、道具模态及话语权 | 第30-33页 |
| (2)“满族官员”多元模态背后的身份解读 | 第33-36页 |
| 2、“克里吐”为何反穿皮袄 | 第36-40页 |
| (1)“克里吐”的道具模态及话语 | 第37-38页 |
| (2)“克里吐”多元模态背后的宫廷身份解读 | 第38-40页 |
| (三)民间角色 | 第40-49页 |
| 1、以丑为美的“傻柱子” | 第40-42页 |
| (1)“傻柱子”的服饰、道具模态及身份话语 | 第41页 |
| (2)满汉文化融合下的身份“消解” | 第41-42页 |
| (3)“以丑为美”的民间风格 | 第42页 |
| 2、多战争之容的男“女莽势” | 第42-49页 |
| (1)“男、女莽势”的服饰、道具模态及话语权 | 第43-45页 |
| (2)“男、女莽势”的身体语言及身份解析 | 第45-49页 |
| 四、抚顺满族秧歌“民间艺人”独特风格阐述 | 第49-63页 |
| (一)宗教文化的影响 | 第49-53页 |
| 1、抚顺双河镇群众们的“摆腰铃” | 第49-50页 |
| 2、抚顺萨尔浒地区巴俊英的“风摆柳” | 第50-53页 |
| (二)宫廷文化的影响 | 第53-57页 |
| 1、抚顺新宾黄旗村赵国贵的“噘子”步伐 | 第53-57页 |
| (三)狩猎文化的影响 | 第57-63页 |
| 1、抚顺市郊贾俊庭的“鹰式” | 第57-63页 |
| 结语 | 第63-64页 |
| 附录 | 第64-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