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阳煤矿7603工作面动压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孤岛面巷道变形机理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孤岛巷道控制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2 7603孤岛面运输巷概况 | 第18-24页 |
| ·工程地质概况 | 第18-20页 |
| ·矿井地质概况 | 第18-19页 |
| ·7603工作面工程地质概况 | 第19-20页 |
| ·原有支护方式及评价 | 第20-24页 |
| ·原有支护方式及变形特征 | 第20-21页 |
| ·钻孔窥视围岩破坏特征 | 第21-23页 |
| ·巷道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4页 |
| 3 孤岛面动压回采巷道变形机理分析 | 第24-52页 |
| ·孤岛面应力分布规律 | 第24-26页 |
| ·沿空煤体应力分布 | 第24页 |
| ·沿空煤体应力分析 | 第24-25页 |
| ·孤岛面应力状态 | 第25-26页 |
| ·巷道围岩变形量理论分析 | 第26-32页 |
| ·FLAC3D数值模拟 | 第32-51页 |
| ·FLAC3D简介 | 第32-33页 |
| ·建立模型 | 第33-34页 |
| ·数值模拟方案的确立 | 第34页 |
| ·模拟分析数据测站布置 | 第34-35页 |
| ·垂直应力对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35-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4 孤岛面动压巷道围岩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 第52-70页 |
| ·优化方案分析 | 第52-54页 |
|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 ·建立模型 | 第54页 |
| ·不同支护方案支护效果对比分析 | 第54-58页 |
| ·最优方案的确定 | 第58-69页 |
| ·最优方案的确定 | 第58-61页 |
| ·最优方案支护后回采过程中巷道围岩应力、变形规律 | 第61-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5 现场工业性试验 | 第70-84页 |
| ·监测目的 | 第70页 |
| ·表面位移监测数据及分析 | 第70-72页 |
| ·测站布置及测试要求 | 第70页 |
| ·监测数据分析 | 第70-72页 |
| ·锚杆受力监测 | 第72-74页 |
| ·测站布置方式 | 第72-73页 |
| ·监测数据分析 | 第73-74页 |
| ·锚索受力监测 | 第74-76页 |
| ·测站布置方式 | 第74-75页 |
| ·监测数据分析 | 第75-76页 |
| ·围岩钻孔窥视 | 第76-81页 |
| ·观测钻孔布置方式 | 第76-77页 |
| ·窥视结果分析 | 第77-81页 |
| ·回采过程数据监测与分析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 ·展望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作者简历 | 第90-92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