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

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模式建构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2页
 一、本论题研究的起源第8-10页
 二、本论题研究的现状第10-11页
 三、本论题研究的方法第11页
 四、本论题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第一章 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模式的形成背景第12-20页
 第一节 行政复议制度的现状第12-15页
  一、我国行政复议制度与行政诉讼制度的对比第12-13页
  二、我国行政复议制度与信访制度的对比第13-14页
  三、我国行政复议制度与国外行政复议制度的对比第14-15页
 第二节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存在的问题第15-18页
  一、行政复议制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第15-17页
  二、行政复议制度实施当中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本章小结第18-20页
第二章 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模式建构的基础第20-33页
 第一节 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模式的理论基础第20-23页
  一、行政组织学理论与行政复议委员会第20-21页
  二、政府职能分离理论与行政复议委员会第21-22页
  三、行政救济理论与行政复议委员会第22页
  四、公正理论与行政复议委员会第22-23页
 第二节 行政复议委员会建构的制度基础第23-24页
 第三节 行政复议委员会建构的现实基础第24-26页
  一、建构行政复议委员会是化解行政争议、维护社会和谐的需要第25页
  二、构建行政复议委员会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第25页
  三、构建行政复议委员会是完善行政复议制度的需要第25-26页
 第四节 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的设置原则第26-27页
  一、相对独立性原则第26页
  二、中立性原则第26页
  三、程序性原则第26-27页
  四、公正原则第27页
  五、职业性原则第27页
  六、公开原则第27页
 第五节 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的功能和定位第27-29页
 第六节 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建构的意义第29-32页
  一、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发挥行政复议优势第30页
  二、提升行政复议的专业性和公信力第30页
  三、实现了形式正义和程序正义对实体正义的保证第30-31页
  四、有利于监督和指导依法行政工作第31页
  五、提高行政复议权威性,优化行政资源第31-32页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模式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第33-42页
 第一节 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模式的组织形式第33-37页
  一、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的机构设置第33-34页
  二、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的管辖和职责第34-35页
  三、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的内部机构设置第35-36页
  四、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委员和工作人员的选任第36-37页
 第二节 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模式的运行机制第37-41页
  一、案件受理环节的运行第37-38页
  二、案件审理环节的运行第38-40页
  三、案件决定环节的运行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模式的立法确认第42-46页
 第一节 行政复议委员会与其它救济途径关系的立法确认第42-44页
  一、行政复议委员会机制与行政诉讼的衔接第42页
  二、行政复议委员会机制与信访制度的衔接第42-43页
  三、行政复议委员会机制与纪检监察部门的衔接第43-44页
 第二节 行政复议委员会法律责任的立法确认第44-45页
  一、关于引发行政诉讼问题第44页
  二、关于复议决定引发行政赔偿问题第44-45页
  三、关于复议决定的行政责任问题第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致谢第49-5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应急行政视域下的人权保障研究
下一篇:我国选举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