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区耕地多功能评价--以北京市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研究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项目依托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 ·耕地多功能内涵与分类探讨 | 第13-15页 |
| ·耕地多功能评价有关研究 | 第15-16页 |
| ·耕地多功能提升与保护 | 第16-18页 |
| ·简要评述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 ·系统论 | 第20-21页 |
| ·系统论内涵 | 第20页 |
| ·耕地系统 | 第20-21页 |
| ·农业区位理论 | 第21-23页 |
| ·古典农业区位理论 | 第21页 |
| ·现代农业区位理论 | 第21-23页 |
| 第3章 耕地多功能评价及空间分异特性 | 第23-40页 |
| ·耕地多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6页 |
| ·自然资源禀赋 | 第23-24页 |
| ·社会经济因素 | 第24-25页 |
| ·政府干预 | 第25-2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6-29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27页 |
| ·指标说明 | 第27-29页 |
| ·评价方法 | 第29-31页 |
| ·数据标准化 | 第29页 |
|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29-31页 |
| ·评价方法 | 第31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1-32页 |
| ·耕地多功能与社会经济状况评价 | 第32-34页 |
| ·评价时段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 ·评价结果 | 第33-34页 |
| ·耕地功能与社会经济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34-38页 |
| ·耕地功能空间分异特征 | 第34-35页 |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特征 | 第35-36页 |
| ·空间相关性计算 | 第36-38页 |
| ·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4章 耕地多功能与社会经济协调模式解释 | 第40-50页 |
| ·多功能与经济发展组合模式 | 第40-41页 |
| ·多功能与经济发展协调模式解释 | 第41-42页 |
| ·多功能与社会经济机理解释 | 第42-49页 |
| ·人口因素 | 第43-45页 |
| ·区位条件 | 第45-47页 |
| ·经济发展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耕地本底条件与功能匹配度诊断 | 第50-61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50页 |
| ·大兴区耕地生产生态功能评价 | 第50-53页 |
| ·评价单元与评价方法 | 第50-52页 |
| ·数据来源 | 第52页 |
| ·评价结果 | 第52-53页 |
| ·耕地生产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53-58页 |
| ·评价思路 | 第53-54页 |
| ·选取评价因子 | 第54-56页 |
| ·单元划分 | 第56页 |
| ·评价模型 | 第56-57页 |
| ·耕地生产生态适宜度评价结果 | 第57-58页 |
| ·耕地生产生态功能匹配度评价结果 | 第58-60页 |
| ·匹配度诊断 | 第58-60页 |
| ·诊断结果分析 | 第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6章 不同尺度的耕地功能显化机制探讨 | 第61-65页 |
| ·宏观尺度的耕地功能显化机制 | 第61-63页 |
| ·微观尺度的耕地功能显化机制 | 第63-65页 |
| ·生产功能低匹配度区域 | 第64页 |
| ·生态功能低匹配度区域 | 第64-65页 |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5-68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66-67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附录 | 第74页 |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
| 参与项目 | 第74页 |
| 发表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