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北段争光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争光金矿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 ·实物工作量 | 第16-18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3页 |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8页 |
| ·区域地层 | 第18-20页 |
| ·区域构造 | 第20-22页 |
| ·褶皱构造 | 第20-21页 |
| ·断裂构造 | 第21页 |
| ·弧形片理化带 | 第21-22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22页 |
| ·区域矿产 | 第22-23页 |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3-37页 |
| ·矿区地层 | 第23-24页 |
| ·矿区构造 | 第24-25页 |
| ·矿区岩浆岩 | 第25-26页 |
| ·岩相学特征 | 第26-27页 |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27-30页 |
| ·测试对象及测试方法 | 第27页 |
| ·测试结果 | 第27-30页 |
| ·岩石成因 | 第30-33页 |
| ·矿体特征 | 第33页 |
| ·矿石特征 | 第33-34页 |
| ·围岩蚀变 | 第34页 |
| ·成矿阶段划分 | 第34-37页 |
| 第4章 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规律 | 第37-51页 |
| ·流体包裹体 | 第37-40页 |
| ·测试对象及测试方法 | 第37页 |
| ·测试结果 | 第37-40页 |
| ·氢氧同位素 | 第40-42页 |
| ·测试对象及测试方法 | 第40-41页 |
| ·测试结果 | 第41-42页 |
| ·碳氧同位素 | 第42-43页 |
| ·测试对象及测试方法 | 第42页 |
| ·测试结果 | 第42-43页 |
| ·氦氩同位素 | 第43-44页 |
| ·测试对象及测试方法 | 第43-44页 |
| ·测试结果 | 第44页 |
|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规律 | 第44-51页 |
| ·成矿流体特征 | 第44-45页 |
| ·氢氧同位素示踪 | 第45-48页 |
| ·碳氧同位素示踪 | 第48-49页 |
| ·氦氩同位素示踪 | 第49-51页 |
| 第5章 金的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 | 第51-71页 |
| ·金的赋存状态 | 第51-57页 |
| ·测试对象及测试方法 | 第51页 |
| ·金矿物种类 | 第51-53页 |
| ·金矿物赋存状态 | 第53-57页 |
| ·金的沉淀机制 | 第57-71页 |
| ·测试对象及测试方法 | 第57页 |
| ·测试结果 | 第57-58页 |
| ·黄铁矿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 | 第58-68页 |
| ·黄铁矿成因 | 第68页 |
| ·金沉淀机制 | 第68-71页 |
| 第6章 成矿机制 | 第71-73页 |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71页 |
| ·成矿机制 | 第71-73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6页 |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