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静态平衡、下肢本体功能和柔韧性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3-20页 |
1 样本量计算 | 第13页 |
2 研究对象招募与分组 | 第13页 |
·对象招募 | 第13页 |
·随机序列的产生、隐藏与对象分组 | 第13页 |
·设盲与揭盲 | 第13页 |
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纳入标准 | 第13-14页 |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4 剔除标准、中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 第14页 |
·剔除标准 | 第14页 |
·中止标准 | 第14页 |
·剔除与中止的处理原则 | 第14页 |
5 干预方法 | 第14-15页 |
·太极拳组 | 第14页 |
·对照组 | 第14-15页 |
6 干预与随访 | 第15页 |
·干预时间 | 第15页 |
·随访 | 第15页 |
7 结局指标评价 | 第15-16页 |
·主要结局指标 | 第15页 |
·次要指标 | 第15-16页 |
·安全性指标 | 第16页 |
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6页 |
·数据管理 | 第16页 |
·分析数据集的定义 | 第16页 |
·统计分析计划 | 第16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6页 |
9 质量监控 | 第16-17页 |
·志愿者知情同意的质量控制 | 第16-17页 |
·志愿者入组的质量监控 | 第17页 |
·随机对照与盲法的质量监控 | 第17页 |
·干预过程的质量监控 | 第17页 |
·统计分析的质量监控 | 第17页 |
·数据管理质量控制 | 第17页 |
10 伦理及临床方案的注册 | 第17-18页 |
·伦理 | 第17-18页 |
·临床方案的注册 | 第18页 |
11 研究对象流程图 | 第18-20页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0-26页 |
1 一般资料 | 第20-21页 |
2 两组平衡功能结果比较 | 第21-22页 |
·睁眼平衡 | 第21-22页 |
·闭眼平衡 | 第22页 |
3 两组下肢本体功能结果比较 | 第22-23页 |
4 两组柔韧性结果比较 | 第23-24页 |
5 两组心肺功能结果比较 | 第24-25页 |
·台阶测试 | 第24页 |
·两组肺活量结果比较 | 第24页 |
·两组血压结果比较 | 第24-25页 |
·两组心率的比较 | 第25页 |
6 不良事件 | 第25-26页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26-32页 |
1 太极拳的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太极拳的渊源及演变 | 第26页 |
·太极拳与中医理论的共通之处 | 第26页 |
·太极拳的文化价值和健身价值 | 第26-27页 |
2 太极拳与平衡功能的相关研究 | 第27-28页 |
·平衡功能的定义 | 第27页 |
·平衡功能的评定 | 第27-28页 |
3 太极拳与本体感觉的相关研究 | 第28-29页 |
·本体感觉的定义 | 第28页 |
·本体感觉的测量方法 | 第28-29页 |
4 太极拳与柔韧性的相关研究 | 第29页 |
·柔韧性的定义 | 第29页 |
·柔韧性的测量方法 | 第29页 |
5 心肺功能的相关研究 | 第29-30页 |
·心肺功能的定义 | 第29-30页 |
·心肺功能的测量方法 | 第30页 |
6 活动日志的初步讨论 | 第30-31页 |
7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附录 | 第36-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文献综述 | 第44-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