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野下电视访谈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2.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三)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创新点 | 第15-16页 |
一、传播学视野下电视访谈类节目概况 | 第16-22页 |
(一)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定义 | 第16页 |
(二)电视访谈类节目产生及发展 | 第16-19页 |
(三)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传播特点 | 第19-22页 |
1.传播时效性强 | 第19-20页 |
2.嘉宾及受众范围广泛 | 第20页 |
3.社会影响力大 | 第20-22页 |
二、传播学视野下电视访谈类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31页 |
(一)传播主题不新颖,环节雷同 | 第22-25页 |
1.选题范围狭窄 | 第22-24页 |
2.节目趋向同质化 | 第24-25页 |
(二)缺乏传播技巧,采访不够深入全面 | 第25-26页 |
1.提问平淡无奇,流失关键点 | 第25-26页 |
2.人物研究片面 | 第26页 |
(三)刻意煽情传播,缺乏真实性 | 第26-28页 |
1.过度渲染感情让嘉宾流泪 | 第27页 |
2.不尊重事实 | 第27-28页 |
(四)传播主体——嘉宾表现存在违和感 | 第28-29页 |
1.嘉宾配合度低 | 第28-29页 |
2.嘉宾言语不当 | 第29页 |
(五)传播氛围低潮,缺少观众互动 | 第29-31页 |
1.访谈时没有现场观众 | 第29-30页 |
2.现场观众不与节目互动 | 第30-31页 |
三、传播学视野下电视访谈类节目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1-38页 |
(一) 传播者缺乏对新鲜感的捕捉及创新理念 | 第31-32页 |
1.对当今社会现象洞察力低,难以抓住新鲜点 | 第31-32页 |
2.缺乏创新精神 | 第32页 |
(二)主持人水平有限,影响传播质量 | 第32-34页 |
1.主持人缺乏专业的提问技巧 | 第33页 |
2.主持人缺乏亲近感 | 第33-34页 |
(三)为提高传播效果故意煽情 | 第34-35页 |
(四)传播主体——嘉宾选择不当 | 第35-36页 |
1.选择的嘉宾个人素质偏低 | 第35页 |
2.对嘉宾了解不够全面深入 | 第35-36页 |
(五)忽视现场受众对节目的影响价值 | 第36页 |
(六)盲目追求节目数量,忽略质量传播 | 第36-38页 |
四、传播学视野下电视访谈类节目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38-51页 |
(一)传播社会热点,增添创作元素 | 第38-39页 |
1.扩大选题视角,洞察新鲜事物 | 第38-39页 |
2.开拓创新意识,避免同质化现象 | 第39页 |
(二)注重采访技巧,强化传播艺术 | 第39-43页 |
1.倾听是一种态度 | 第39-40页 |
2.亲和力可以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气氛 | 第40-41页 |
3.语言表达要幽默诙谐 | 第41页 |
4.提问是一门艺术 | 第41-43页 |
(三)尊重传播内容真实性,感情渲染适当 | 第43页 |
(四)注重传播主体——嘉宾的选择 | 第43-46页 |
1.提升节目地位,增加节目资金,自主选取嘉宾 | 第44-45页 |
2.嘉宾选择把好关 | 第45-46页 |
(五)调动观众互动,烘托现场传播氛围 | 第46-47页 |
1.设置有奖提问环节 | 第46页 |
2.开通微博、微信、短信等沟通渠道 | 第46-47页 |
(六)创新传播形式,提高节目质量 | 第47-49页 |
1.前期工作:分工明细、准备充足 | 第47页 |
2.现场谈话:配合视、听觉多元化环境 | 第47-48页 |
3.后期制作:既要锦上添花又要严肃把关 | 第48-49页 |
(七)节目定位精准,确定目标受众 | 第49-51页 |
五、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未来走势 | 第51-56页 |
(一)媒介融合,开拓多元化传播渠道 | 第51-52页 |
(二)文化产业与商业利益结合 | 第52页 |
(三)面向国外发展,进行全球传播 | 第52-56页 |
1.把握受众需求,加强国家自身形象传播 | 第53-54页 |
2.开展国际传播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