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氏父子儿科学术思想
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薛氏父子生平 | 第12页 |
2《保婴撮要》内容简介 | 第12-13页 |
3 儿科学术思想 | 第13-25页 |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 第13-15页 |
·小儿变蒸长血气 | 第13-15页 |
·小儿病理特点 | 第15页 |
·治病求本思想 | 第15-17页 |
·治病求本的渊源 | 第15-16页 |
·本于四时五脏 | 第16页 |
·本于脾胃 | 第16-17页 |
·滋补化源说 | 第17-23页 |
·儿科滋化源之论 | 第18页 |
·儿科滋化源方法 | 第18-23页 |
·补脾土滋化源 | 第19-20页 |
·补肾水滋化源 | 第20-23页 |
·温补脾肾以固根本 | 第23-24页 |
·温补思想来源 | 第23页 |
·升补阳气 | 第23-24页 |
·倡导瘥后防复 | 第24-25页 |
4 儿科诊疗特色 | 第25-41页 |
·儿科辨证思路 | 第26-39页 |
·望诊经验 | 第26-29页 |
·望面知病位 | 第26页 |
·望色知病性 | 第26-28页 |
·色面结合参五脏 | 第28页 |
·望指纹 | 第28-29页 |
·脉诊特色 | 第29-32页 |
·不及本位胃气虚 | 第30页 |
·举按之下辨虚实 | 第30-31页 |
·诊其母脉断儿病 | 第31页 |
·洪脉大脉亦主虚 | 第31-32页 |
·脏腑辨证 | 第32-39页 |
·重视脏腑生克制化传变 | 第32-33页 |
·视脾肾为脏腑辨证核心 | 第33页 |
·脏腑辨证结合气血辨证 | 第33-34页 |
·脏腑辨证结合八纲辨证 | 第34-35页 |
·脏腑辨证结合经络辨证 | 第35-36页 |
·结合时间进行脏腑辨证 | 第36-39页 |
·儿科治法特色 | 第39-41页 |
·朝夕补法 | 第39-40页 |
·婴病治母 | 第40-41页 |
5 临床治疗经验 | 第41-58页 |
·小儿外科治疗特色 | 第41-45页 |
·小儿外科辨治特色 | 第42-45页 |
·外伤诊治重视脉诊 | 第42-43页 |
·外伤辨证精详清晰 | 第43页 |
·外伤内治重视温补 | 第43-44页 |
·内外同治灸药相伍 | 第44-45页 |
·小儿痘疹证治经验 | 第45-47页 |
·辨证精细 | 第45页 |
·多用温补 | 第45-46页 |
·审因用药 | 第46-47页 |
·惊风 | 第47-49页 |
·病因病机 | 第47页 |
·治则治法 | 第47-48页 |
·治疗经验 | 第48页 |
·病案分析 | 第48-49页 |
·论治特色 | 第49页 |
·小儿五软 | 第49-52页 |
·病因病机 | 第49-50页 |
·治则治法 | 第50页 |
·治疗经验 | 第50-51页 |
·病案举例 | 第51页 |
·治疗特色 | 第51-52页 |
·小儿痈症 | 第52-55页 |
·病因病机 | 第52页 |
·辨证立法 | 第52页 |
·治疗经验 | 第52-55页 |
·小儿跌仆外伤 | 第55-58页 |
·病因病机 | 第55页 |
·辨证立法 | 第55页 |
·诊治经验 | 第55-58页 |
6 后世影响 | 第58-62页 |
·对张景岳的影响 | 第58-59页 |
·继承脉诊方法 | 第58页 |
·重视元气根本 | 第58页 |
·重视脾肾多温补 | 第58-59页 |
·母子同治 | 第59页 |
·对赵献可的影响 | 第59-60页 |
·对张璐的影响 | 第60-62页 |
·治病求本 | 第60页 |
·补脾固阳 | 第60-61页 |
·辨证精详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71页 |
详细摘要 | 第7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