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江大麻哈鱼栖息地调查及恢复可行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30页 |
·大麻哈鱼类概述 | 第12-13页 |
·栖息地评估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栖息地的概念 | 第13-14页 |
·栖息地评估内容与方法 | 第14-18页 |
·HSI模型发展与应用 | 第18-20页 |
·HSI模型的发展历史 | 第18页 |
·HSI模型的开发和应用 | 第18-20页 |
·国内外大麻哈鱼类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大麻哈鱼类栖息地环境要求 | 第22-26页 |
·水温 | 第22-24页 |
·流速 | 第24-25页 |
·水深 | 第25页 |
·溶解氧 | 第25页 |
·水体PH值 | 第25-26页 |
·底质 | 第26页 |
·盐度 | 第26页 |
·植被 | 第26页 |
·乌苏里江及其支流的环境状况 | 第26-2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8页 |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0-40页 |
·采样点的布局 | 第30-31页 |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31-32页 |
·水质理化样品及其模型相关指标的采集与分析 | 第31页 |
·浮游植物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第31-32页 |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32-40页 |
·水质评价分析模型 | 第32-33页 |
·浮游动植物多样性分析 | 第33-34页 |
·HSI模型的原理 | 第34-35页 |
·HSI附加IFIM模型原理 | 第35-40页 |
3 乌苏里江大麻哈鱼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 第40-51页 |
·乌苏里江及其支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 | 第40-41页 |
·水质理化指标相关分析 | 第41-43页 |
·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 | 第43-45页 |
·浮游植物群落(门类)的组成 | 第43-44页 |
·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浮游动物多样性分析 | 第45-46页 |
·浮游动物分类 | 第45页 |
·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栖息地HSI模型的评估 | 第46-47页 |
·溯河时期栖息地HSI模型评价 | 第46页 |
·降河时期栖息地环境的HSI评价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页 |
·栖息地IFIM模型评价 | 第47-49页 |
·溯河时期栖息地IFIM模型评价 | 第47-48页 |
·降河期栖息地IFIM模型的评价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HSI与IFIM模型评估的结果及比较 | 第49页 |
·评估的结果 | 第49页 |
·HSI模型与IFIM模型的比较与结论分析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乌苏里江大麻哈鱼栖息地恢复相关建议 | 第51-53页 |
·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 | 第51页 |
·加大非法渔具的保护力度,防止过度捕捞 | 第51页 |
·加强沿江植被的保护,退耕还林 | 第51页 |
·加大湿地保护力度 | 第51页 |
·清理底质 | 第51-52页 |
·加大放流力度 | 第52页 |
·清理沿江污染源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