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湿天然气管道研究现状 | 第8页 |
·低含液率气液两相流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液滴夹带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步骤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低含液率气液两相流液滴夹带机理 | 第15-28页 |
·低含液率气液两相流流型划分 | 第15-18页 |
·低含液率气液两相流液滴夹带形成机理 | 第18-22页 |
·初始夹带与最大夹带 | 第22-24页 |
·初始夹带 | 第22-23页 |
·最大夹带 | 第23-24页 |
·界面波 | 第24-25页 |
·实验测量技术 | 第25-27页 |
·液滴尺寸测量技术 | 第26页 |
·液滴夹带测量技术 | 第26-27页 |
·液膜厚度的测量技术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低含液率气液两相流夹带率计算模型综合分析 | 第28-38页 |
·水平管模型 | 第28-31页 |
·垂直管模型 | 第31-35页 |
·倾斜管模型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计算模型的验证分析 | 第38-78页 |
·低含液率气液两相流夹带率计算模型软件的编制 | 第38-41页 |
·低含液率气液两相流动夹带模型验证分析 | 第41-70页 |
·和Tulsa大学Mantilla(2008)实验数据的对比 | 第41-61页 |
·和Tayebi(2000)实验数据的对比 | 第61-70页 |
·各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70-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模型改进与评价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91页 |
·模型改进 | 第78-83页 |
·改进模型计算流程及计算软件的编制 | 第79-80页 |
·改进模型的验证对比 | 第80-83页 |
·模型评价 | 第83-87页 |
·低含液率气液两相流液滴夹带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7-90页 |
·气相和液相表观速度的影响 | 第87-88页 |
·粘度的影响 | 第88-89页 |
·管径的影响 | 第89页 |
·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结论 | 第91-92页 |
·创新点 | 第92页 |
·工作展望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