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平面复眼空间分辨率增强技术研究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9-16页
1 绪论第16-40页
   ·引言第16-17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33页
     ·概述第17页
     ·典型平面复眼成像系统的构造第17-22页
       ·TOMBO、超薄多通道红外成像系统和Pi Cam第18-19页
       ·相机平面阵列第19-20页
       ·PANOPTES第20-21页
       ·与平面复眼成像相关的复眼系统第21-22页
     ·复眼图像重建算法第22-33页
       ·反问题与复眼图像重建算法第23-24页
       ·平面复眼成像模型第24-26页
       ·噪声水平与模糊函数计算第26-28页
       ·图像配准第28-29页
       ·图像高分辨重建模型第29-32页
       ·重建图像质量评价第32-33页
   ·平面复眼空间分辨率增强技术的发展需求第33页
   ·成像系统空间分辨率测量方法第33-37页
     ·分辨率板第34-35页
     ·有限距离测量第35-36页
     ·无限距离测量第36页
     ·适用于平面复眼成像的测量方法第36-37页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第37-40页
2 重建算法的优化第40-68页
   ·基于USAF 1951 分辨率板的模糊函数计算第40-47页
     ·算法流程第41页
       ·正方形区域的识别第41页
       ·抠取边缘数据第41页
       ·估计模糊函数参数第41页
     ·仿真和实验第41-47页
       ·仿真第42-46页
       ·实验第46-47页
     ·算法小结及其局限性第47页
   ·基于自适应权值和SIFT-RANSAC的图像配准算法第47-55页
     ·算法流程第49-50页
       ·SIFT-RANSAC第49页
       ·彩色分割和区域生长第49-50页
       ·自适应权值配准第50页
     ·实验第50-55页
     ·方法小结及其局限第55页
   ·基于平面复眼的配准算法加速框架第55-60页
     ·平面复眼成像系统结构特点第56-57页
     ·加速框架流程第57-58页
       ·对中央子图像与边角子图像进行配准第57-58页
       ·计算剩余子图像亚像素偏移值第58页
     ·实验第58-60页
     ·小结第60页
   ·基于SSIM的高分辨图像联合重建第60-66页
     ·亚像素偏移值和高分辨图像重建联合求解第61页
     ·算法流程第61-62页
     ·实验第62-66页
     ·算法小结第66页
   ·本章小结第66-68页
3 子孔径数的优化第68-84页
   ·仿真分析子孔径数对图像重建效果的影响第69-79页
     ·仿真参数的设置第69-71页
     ·仿真分析第71-79页
       ·生成不同子孔径数情况下子图像第71-73页
       ·亚像素偏移已知情况下的重建效果第73-75页
       ·亚像素偏移未知情况下的重建效果第75-79页
   ·实验验证第79-82页
   ·本章小结第82-84页
4 平面复眼空间分辨率增强实验研究第84-100页
   ·平面复眼成像样机第84-85页
   ·物距为 3 M的分辨率板成像实验第85-97页
     ·第85-97页
       ·光圈数F=2.8第85-89页
       ·光圈数F=4第89-91页
       ·光圈数F=8第91-94页
       ·光圈数F=16第94-97页
   ·本章小结第97-100页
5 总结与后续工作展望第100-104页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00-101页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第101页
   ·后续工作展望第101-104页
6 参考文献第104-116页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杂背景下扩展目标跟踪技术研究
下一篇:自适应光学系统迭代波前控制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