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作物模型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作物模型在小麦氮的管理及根层模拟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体系 | 第14-16页 |
·APSIM模型及其在华北平原应用方面所需的改进 | 第16-17页 |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APSIM模型对小麦根的模拟及其不确定性影响分析 | 第20-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试验地点 | 第20-21页 |
·田间试验及数据收集 | 第21-22页 |
·管栽、盆栽试验及数据收集 | 第22-23页 |
·APSIM模型的参数率定 | 第23-25页 |
·数据分析与模型情景模拟 | 第25-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9页 |
·模型默认版本(APSIM 7.5)与修改参数的版本(APSIM Modified)的模拟表现 | 第27-33页 |
·根与地上部干物重关系的荟萃分析(meta analysis) | 第33-35页 |
·根模拟的不确定性对模拟的产量及土壤碳循环的影响 | 第35-39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小麦临界氮浓度重新评价及其在作物管理中的应用 | 第40-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试验站概况 | 第40页 |
·试验数据 | 第40-41页 |
·小麦生长阶段划分 | 第41-42页 |
·关键生育时期的最大、临界和最小氮浓度 | 第42页 |
·氮浓度曲线与干物重增长(氮稀释曲线) | 第42页 |
·APSIM模型模拟小麦对氮肥投入的反应 | 第42-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8页 |
·不同生育阶段的氮浓度范围及其动态变化 | 第43-45页 |
·实测地上部临界氮浓度与CERES模型中的比较 | 第45-47页 |
·实测地上部临界氮浓度与APSIM模型中的比较 | 第47-48页 |
·基于地上部干物重推导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比较 | 第48-51页 |
·改变APSIM模型临界和最大氮浓度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 第51-55页 |
·吴桥地区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模拟 | 第55-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资源利用及生态效益模拟 | 第59-7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试验地点、气候和试验数据 | 第59-60页 |
·APSIM模型参数确定和验证 | 第60-61页 |
·不同水、氮处理的模拟 | 第61-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72页 |
·利用APSIM模型模拟水分和氮肥处理下的冬小麦产量和生物量 | 第62-63页 |
·夏玉米季最佳施氮量模拟 | 第63-66页 |
·模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冬小麦不同水氮处理对冬小麦的影响 | 第66-68页 |
·APSIM-Modified模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冬小麦不同水氮处理对轮作体系整体的影响 | 第68-69页 |
·概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生产力水平和环境效率的整体表现 | 第69-71页 |
·深层土壤水、氮的重新利用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73-78页 |
·模型对根的模拟 | 第73-74页 |
·临界氮浓度在作物管理及模型中的应用 | 第74-76页 |
·模型对麦玉轮作体系环境效率的模拟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个人简历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