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单倍体诱导基因qhir1精细定位与新型诱导系选育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缩略词表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4页
   ·玉米单倍体的产生方式第10-11页
     ·玉米花粉、子房离体培养产生单倍体第10页
     ·玉米孤雄生殖诱导产生单倍体第10-11页
     ·玉米孤雌生殖诱导产生单倍体第11页
   ·玉米单倍体诱导系选育及诱导系间杂交种组配第11-13页
     ·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选育第11-12页
     ·玉米单倍体诱导系间杂交种的选育第12-13页
   ·玉米单倍体诱导性状遗传与机理研究第13-16页
     ·玉米单倍体诱导性状的表型鉴定方法第13-14页
     ·单倍体诱导性状遗传研究第14-15页
     ·玉米单倍体诱导机理研究第15-16页
   ·玉米单倍体鉴定第16-20页
     ·基于R1-nj基因的遗传标记法第16-17页
     ·油分鉴定单倍体第17-18页
     ·田间形态鉴定第18页
     ·其他方法第18-20页
   ·玉米子粒油分性状的遗传第20-23页
     ·高油玉米群体的创建和发展第20-21页
     ·高油玉米的花粉直感效应第21页
     ·玉米子粒油分性状遗传研究第21-23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24页
     ·研究意义第23页
     ·研究目的第23-24页
第二章 单倍体诱导性状和qhir1的精细定位及效应分析第24-42页
   ·引言第24页
   ·材料与方法第24-29页
     ·实验材料第24页
     ·诱导率、胚败育率和胚乳败育率的统计第24-25页
     ·基因型分析第25-27页
     ·分子标记的开发第27-28页
     ·精细定位的策略第28-29页
   ·结果与分析第29-37页
     ·F_5群体诱导率、胚败育率、胚乳败育率分析第29-32页
     ·F_2群体中不同基因型单倍体诱导率第32页
     ·qhir1区域高密度分子标记的开发第32-33页
     ·qhir1位点的精细定位第33-34页
     ·交换单株子代的胚败育率和测交子粒结实数分析第34-36页
     ·单倍体诱导基因qhir1引起了偏分离第36-37页
   ·讨论第37-42页
     ·单倍体诱导性状的精细定位策略第37-38页
     ·qhir1对单倍体诱导率起着基础的调控作用第38-39页
     ·qhir1在单倍体诱导系选育中的应用第39页
     ·qhir1位点的多重效应第39-40页
     ·单倍体的诱导机理第40-42页
第三章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新型诱导系第42-69页
   ·引言第42页
   ·材料与方法第42-47页
     ·实验材料第42页
     ·诱导率统计和油分测量第42-43页
     ·基因型数据的收集第43页
     ·高油型诱导系的选育第43-46页
     ·诱导系CAU~(B73)的选育第46页
     ·高油型诱导系和诱导系CAU~(B73)的诱导率和农艺性状的测量第46-47页
   ·结果第47-65页
     ·基于油分、诱导率性状选择下的油分性状的变化第47-51页
     ·基于分子标记辅助的高油型诱导系诱导率选择第51-53页
     ·高油型诱导系的油分、诱导率及农艺性状表现第53-57页
     ·基于不同背景测验种的高油型诱导系诱导率评价第57-61页
     ·CAU~(B73)的选育和诱导率及农艺性状评价第61-65页
   ·讨论第65-69页
     ·分子标记在单倍体诱导系选育的应用第65-66页
     ·高油型诱导系的选育策略第66-67页
     ·单倍体诱导系农艺性状的改良第67页
     ·材料和环境对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第67-69页
第四章 油分鉴定单倍体第69-94页
   ·引言第69页
   ·材料与方法第69-71页
     ·实验材料第69页
     ·被诱导材料油分含量的测定第69-71页
     ·油分鉴别单倍体准确率的计算第71页
   ·结果第71-91页
     ·不同类型子粒分布第71-72页
     ·不同类型子粒油分含量第72-78页
     ·单倍体和二倍体子粒的区分第78-85页
     ·单倍体子粒的鉴定第85-91页
   ·讨论第91-94页
     ·单倍体鉴定方法的比较第91页
     ·油分鉴定单倍体第91-92页
     ·油分鉴定单倍体的影响因素第92-93页
     ·油分鉴定单倍体的应用第93-94页
第五章 结论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作者简历第104-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合大重组自交系群体和超高密度分子标记进行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下一篇:华北冬小麦植株临界氮浓度、根系分布及生态效率的模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