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选题意义 | 第8页 |
| ·理论意义 | 第8页 |
| ·实践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2 大学生健康目标的内涵 | 第11-15页 |
| ·健康目标的概念 | 第11页 |
| ·心理健康的内涵 | 第11-14页 |
| ·心理的涵义 | 第11-12页 |
|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 第12-14页 |
| ·身体健康的内涵 | 第14-15页 |
| ·身体健康的涵义 | 第14页 |
| ·大学生身体健康的标准 | 第14-15页 |
| 3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 | 第15-31页 |
|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 | 第15-17页 |
|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 第15页 |
| ·健康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 | 第15-17页 |
| ·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 | 第17-27页 |
| ·不良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与形成原因 | 第17-20页 |
| ·影响与后果 | 第20-27页 |
| ·生活方式的内容 | 第27-29页 |
| ·一般生活方式的概念 | 第28页 |
| ·诠释大学生生活方式 | 第28-29页 |
|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意义 | 第29-31页 |
| ·个人身体素质的提高 | 第29页 |
| ·个人心理素质的改善 | 第29页 |
| ·个人价值观的树立与形成 | 第29-30页 |
| ·个人的社会价值观体现 | 第30-31页 |
| 4 培养我国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途径 | 第31-39页 |
| ·培养高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目标 | 第31-32页 |
| ·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 | 第31页 |
| ·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 第31页 |
| ·科学生活方式的养成 | 第31-32页 |
| ·终身探索生活方式的养成 | 第32页 |
| ·探索培养我国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途径 | 第32-39页 |
| ·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生活目标、健康的生活情趣 | 第32-33页 |
| ·教育与管理并济,提升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 第33-37页 |
| ·强调主流文化的导向,营造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 第37-39页 |
| 5 大学生健康目标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 | 第39-44页 |
| ·健康目标决定健康生活方式的运行方向 | 第39页 |
| ·关系综述 | 第39页 |
| ·建议 | 第39页 |
|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必要措施 | 第39-40页 |
|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途径 | 第40-44页 |
| ·发扬社会责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创造良好生活方式大环境 | 第40-41页 |
| ·突出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硬件建设,建设和谐、健康型高等学府 | 第41页 |
| ·贴近学生实际、把握学生管理规律,全方面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 第41-42页 |
| ·做好家庭沟通、加强思想交流,从生活实际给与学生关怀和引导 | 第42-43页 |
| ·树立健康的生活追求、严于律己,养成健康、文明、高尚的健康生活方式 | 第43-44页 |
| 6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51页 |
| 附录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