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携带凶器盗窃”的理解与认定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导论 | 第13-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7页 |
1. 携带凶器盗窃概述 | 第17-24页 |
·携带凶器盗窃概念的确定 | 第17-18页 |
·携带凶器盗窃的立法现状 | 第18-20页 |
·携带凶器盗窃的域外立法规定 | 第18-19页 |
·我国关于携带凶器盗窃的立法现状 | 第19-20页 |
·携带凶器盗窃的入罪理由与意义 | 第20-24页 |
·学界的两种看法 | 第20-21页 |
·对携带凶器盗窃入罪理由与意义的探讨 | 第21-24页 |
2. 携带凶器盗窃的性质 | 第24-29页 |
·携带凶器盗窃不属于危险犯 | 第24-25页 |
·携带凶器盗窃属于行为犯还是结果犯 | 第25-26页 |
·携带凶器盗窃与携带凶器抢夺在性质上的差异 | 第26-29页 |
3. 对“携带”的理解与认定 | 第29-36页 |
·我国关于携带类犯罪的立法现状 | 第29-30页 |
·“携带”的概念 | 第30-31页 |
·“携带”的分类 | 第31-32页 |
·直接携带与间接携带 | 第31页 |
·明示性携带与暗藏性携带 | 第31页 |
·携带未使用凶器的情形与携带并使用凶器的情形 | 第31-32页 |
·“携带”与“持有”的辨析 | 第32-33页 |
·对“携带”的认定 | 第33-36页 |
·“携带”要求行为人对携带行为具有主观认识 | 第33-34页 |
·“携带”不要求行为人“随身携带” | 第34页 |
·“携带”发生的时间段认定 | 第34-35页 |
·“携带”行为必须是连续的、不间断旳持有过程 | 第35-36页 |
4. 对“凶器”的理解与认定 | 第36-44页 |
·“凶器”的概念 | 第36-37页 |
·性质上的凶器与用法上的凶器 | 第37-38页 |
·“凶器”与相关物品的辨析 | 第38-39页 |
·“凶器”与作案工具的辨析 | 第38-39页 |
·“凶器”与普通物品的辨析 | 第39页 |
·对“凶器”的认定 | 第39-44页 |
·凶器认定标准的司法解释立场考量 | 第39-41页 |
·实践中对携带凶器盗窃之“凶器”认定的标准 | 第41-44页 |
5. 携带凶器盗窃认定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 第44-54页 |
·携带凶器盗窃的既未遂认定 | 第44-45页 |
·关于携带凶器盗窃共同犯罪的认定 | 第45-48页 |
·存在共同实行行为的情形 | 第45-46页 |
·存在教唆行为的情形 | 第46-47页 |
·存在帮助行为的情形 | 第47-48页 |
·当盗窃罪的数个罪状同时满足时应如何评价 | 第48-51页 |
·几种罪状是否存在认定上的先后顺序 | 第48-49页 |
·主要罪状的认定顺序 | 第49页 |
·当数个罪状同时发生时,盗窃罪怎样量刑 | 第49-51页 |
·携带凶器盗窃之转化抢劫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