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SUMMARY | 第3-9页 |
图目录 | 第9-10页 |
表目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2-18页 |
(一) 国外都市农业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1. 都市农业的起源 | 第12页 |
2. 都市农业内涵的界定 | 第12-13页 |
3.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4-16页 |
1. 国内都市农业起源及内涵 | 第14-15页 |
2. 都市农业发展评价体系 | 第15-16页 |
3. 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 第16页 |
(三)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1.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16页 |
2.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16-17页 |
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页 |
4. 都市农业理论 | 第17-18页 |
三、 研究目标、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 案头分析与面上调研法 | 第18页 |
2. 实地调研法 | 第18页 |
3. 典型案例调查分析法 | 第18页 |
4.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18-19页 |
(三) 研究路线 | 第19页 |
四、 创新点及难点 | 第19-21页 |
(一) 创新点 | 第19-20页 |
(二) 难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 第21-31页 |
一、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页 |
二、 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类型 | 第21-28页 |
(一) 从空间布局的视角 | 第21-25页 |
1. 市区都市农业 | 第21-23页 |
2. 近郊都市农业 | 第23页 |
3. 中部郊区都市农业 | 第23-24页 |
4. 远郊都市农业 | 第24-25页 |
(二) 从产业布局的视角 | 第25-28页 |
1. 总体发展情况 | 第25-26页 |
2. 粮食产业 | 第26页 |
3. 蔬菜产业 | 第26-27页 |
4. 特色农产品产业 | 第27-28页 |
5. 观光休闲产业 | 第28页 |
三、 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特征 | 第28-31页 |
(一) 偏重经济效益 | 第28-29页 |
(二) 功能趋向多样化 | 第29页 |
(三) 科技含量较低 | 第29页 |
(四) 模仿程度较高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区域性生态效应分析 | 第31-35页 |
一、 兰州都市农业正生态效应 | 第31-32页 |
(一) 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 第31-32页 |
(二) 城市园林面积逐步扩大 | 第32页 |
二、 兰州市都市农业负生态效应 | 第32-35页 |
(一) 耕地面积的减少 | 第32-33页 |
(二) 加快土地贫瘠速度 | 第33页 |
(三) 水资源供给不足 | 第33-34页 |
(四) 增加沙尘天气的危害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兰州市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探析 | 第35-43页 |
一、 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原理 | 第35页 |
二、 兰州市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 第35-38页 |
(一) 有效降低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 | 第35-37页 |
(二) 降低城市污染程度 | 第37-38页 |
三、 兰州市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 | 第38-43页 |
(一) 政府因素——协调发展导向 | 第38-39页 |
(二) 经济因素——协调发展动力 | 第39-41页 |
(三) 社会因素——协调发展需求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兰州市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 第43-52页 |
一、 协调发展度模型及判别标准 | 第43-44页 |
(一) 协调发展度模型 | 第43-44页 |
(二) 判别标准 | 第44页 |
二、 指标体系、数据来源 | 第44-46页 |
(一) 指标体系构建 | 第44-45页 |
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4页 |
2. 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 | 第44-45页 |
3. 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 第45页 |
(二) 数据来源 | 第45页 |
(三)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45-46页 |
三、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6-47页 |
四、 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指数及协调发展度的计算 | 第47-48页 |
五、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一) 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阶段及特点 | 第48-50页 |
(二) 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 3 个阶段 | 第50-51页 |
1. 不协调发展阶段(2002~2004 年) | 第50页 |
2. 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04~2009 年) | 第50页 |
3. 良好协调阶段(2010~2012 年) | 第50-51页 |
(三)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兰州市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52-58页 |
一、 基于产业内循环视角的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路径 | 第52-55页 |
(一) 以“城市绿地”为载体的“绿肺”方式 | 第52-54页 |
1. “家庭”式都市农业 | 第53页 |
2. “社区”式都市农业 | 第53-54页 |
3. “公共场所”式都市农业 | 第54页 |
(二) 以“农家乐”为纽带的“舒心”方式 | 第54-55页 |
(三) 以“农业科技”为导向的“生产”方式 | 第55页 |
二、 基于广域空间视角的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路径 | 第55-58页 |
(一) 与传统农业相结合 | 第56页 |
(二) 与加工业相结合 | 第56页 |
(三) 与建筑业相结合 | 第56-57页 |
(四) 与会展业相结合 | 第57-58页 |
第七章 对策及建议 | 第58-61页 |
一、 深化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城市化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 | 第58页 |
二、 加大农业科技生产投入,形成都市农业科技产业集群 | 第58-59页 |
三、 积极建立透明多层次的都市型生态农业市场 | 第59页 |
四、 提升都市农业组织化与产业化程度 | 第59页 |
五、 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探索多元化融资机制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表——指标选取原始数据 | 第66-67页 |
导师简介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