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不同覆膜及灌溉条件下玉米农田的碳足迹量算

摘要第1-4页
Summary第4-9页
前言第9-10页
第一章 农田系统碳减排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进展述评第10-21页
   ·碳源、汇及其量化方法研究进展评述第10-16页
     ·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形成及特征第10-11页
     ·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及甲烷等主要温室气的排放第11-14页
     ·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量化方法综述第14-16页
   ·农田“碳足迹”的关键影响因子及调控途径第16-21页
     ·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光合速率农田系统碳累积影响第16-17页
     ·水分对农田系统碳累积的影响第17-19页
     ·温度对农田系统碳累积的影响第19页
     ·养分对农田系统碳累积的影响第19-21页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21-28页
   ·试区概况第21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不同玉米玉米农田系统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第21页
     ·不同处理玉米农田系统的碳固定特性第21-22页
     ·农田系统的碳足迹量算第22页
   ·技术路线第22页
   ·试验设计第22-24页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24-27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7-28页
第三章 玉米农田系统的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第28-42页
   ·不同地膜覆盖度、种植方式及灌水量下农田 CO_2排放特征第28-29页
     ·不同处理农田 CO_2排放速率动态第28-29页
     ·不同处理农田 CO_2排放总量第29页
   ·不同地膜覆盖度、种植方式及灌水量下农田 N_2O 排放特征第29-31页
     ·各处理农田 N_2O 排放速率动态第29-30页
     ·各处理农田 N_2O 总排放量第30-31页
   ·农田不同区域 CO_2与 N_2O 排放总量相关性第31-32页
   ·玉米苗期各处理光合速率及叶面积指数分析第32-34页
     ·玉米苗期(6 月 10 日)各处理光合速率日变化动态第32-33页
     ·玉米苗期各处理光合速率比较第33页
     ·不同处理玉米全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第33-34页
     ·不同处理玉米全生育期内平均叶面积指数第34页
   ·不同处理玉米全生育期棵间蒸发及 0-120cm 土层贮水量特征第34-38页
     ·不同处理玉米全生育期内总棵间蒸发量第34-35页
     ·不同处理玉米各生育时期 0-120cm 土层贮水量动态分析第35-37页
     ·各处理玉米全生育期 0-120cm 土层平均贮水量动态变化第37页
     ·不同处理玉米农田主要区域 0-120cm 土层贮水量及平均贮水量第37-38页
   ·玉米全生育期农田 5-25cm 土层温度特征第38-42页
     ·不同处理玉米全生育期农田 5-25cm 土层温度时空动态变化第38-40页
     ·不同处理玉米各生育时期 0-25cm 土层地温动态第40-42页
第四章 不同处理玉米农田系统的碳固定特征第42-50页
   ·成熟期玉米各组织器官的碳累积特征及 CO_2eq 量算第42-44页
     ·不同处理玉米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含碳率第42-43页
     ·不同处理玉米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总含碳量第43-44页
   ·成熟期玉米地下组织碳累积特征第44-46页
     ·不同处理成熟期玉米根系在 0-120cm 土层干重及含碳率第44-45页
     ·不同处理成熟期玉米根系在 0-120cm 各土层碳累积特征第45-46页
   ·成熟期玉米各组织器官碳累积的 CO_2eq 折算第46-48页
     ·不同处理玉米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 CO_2eq 总量第46-47页
     ·不同处理玉米成熟期 0-120cm 土层根系碳累积及 CO_2eq 折算第47-48页
   ·不同处理玉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第48-50页
第五章 不同覆膜及灌水条件下玉米农田系统碳足迹量算第50-55页
   ·玉米生产过程中各环节 CO_2eq 折算第50-52页
   ·玉米农田系统 CO_2eq 总量折算第52页
   ·不同处理玉米农田系统碳足迹第52-54页
   ·不同处理玉米地上组织 CO_2eq 总量及经济产量与碳足迹的相关性第54-55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55-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致谢第68-69页
导师简介第69-70页
个人简介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苜蓿耐虫性评价与秋眠性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根际促生专用菌肥研制及其对玉米促生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