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水稻抽穗期基因定位 | 第12-19页 |
·作物数量性状 | 第12-14页 |
·分子标记 | 第12-13页 |
·遗传作图群体 | 第13-14页 |
·QTL 的定位 | 第14页 |
·水稻单片段代换系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水稻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发展 | 第14-15页 |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应用现状 | 第15-18页 |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8-19页 |
·回交转育培育抗虫转基因水稻新品种 | 第19-28页 |
·水稻稻瘟病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水稻稻瘟病概述 | 第19页 |
·水稻与稻瘟病菌的互作机理 | 第19-20页 |
·水稻抗稻瘟病育种 | 第20-22页 |
·Bt 基因及转 Bt 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Bt 基因概述 | 第22-23页 |
·抗虫转基因水稻的研究及其利用 | 第23-24页 |
·本实验室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 | 第24页 |
·回交育种概述 | 第24-26页 |
·稻瘟病基因的聚合育种 | 第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利用单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抽穗期 QTL | 第28-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用于水稻抽穗期 QTL 鉴定的单片段代换系 | 第28页 |
·用于抽穗期基因(QTL)定位的分离群体 | 第28页 |
·DNA 提取方法 | 第28-29页 |
·田间性状调查 | 第29页 |
·QTL 分析 | 第29-33页 |
·QTL 鉴定的方法 | 第29页 |
·QTL 命名的方法 | 第29-32页 |
·QTL 加性效应值的估算方法 | 第32页 |
·重叠群 QTL 分析的方法 | 第32页 |
·单片段代换系的代换片段长度的计算 | 第32-33页 |
·试验材料的田间种植 | 第33页 |
·微卫星标记分析 | 第33页 |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50页 |
·SSSL 的表型分析 | 第33-34页 |
·QTL 重叠群代换作图 | 第34-40页 |
·第 1 染色体代换系的作图 | 第34页 |
·第 2 染色体代换系的作图 | 第34页 |
·第 3 染色体代换系的作图 | 第34页 |
·第 4 染色体代换系的作图 | 第34-35页 |
·第 6 染色体代换系的作图 | 第35页 |
·第 8 染色体代换系的作图 | 第35页 |
·第 10 染色体代换系的作图 | 第35-40页 |
·水稻极晚熟抽穗期基因 qHD8-1 遗传分析及定位 | 第40-50页 |
·单片段代换系抽穗期的鉴定 | 第40页 |
·抽穗期分离群体分析 | 第40-41页 |
·微卫星标记与抽穗期基因的共分离 | 第41-44页 |
·控制水稻极晚抽穗期基因 qHD8-1 的精细定位 | 第44-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回交转育培育抗虫、抗病转基因水稻新品系 | 第51-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供试材料 | 第51页 |
·回交转育经过 | 第51-52页 |
·转育方法与田间种植 | 第52页 |
·转育后代植株的 PCR 分析 | 第52-53页 |
·抗虫转基因植株的田间抗虫鉴定 | 第53页 |
·抗虫转基因植株的田间种植及农艺性状考察 | 第53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抗虫转基因植株的 PCR 检测 | 第53-54页 |
·抗稻瘟病转基因植株的 PCR 检测 | 第54-55页 |
·抗虫转基因植株的田间抗虫性鉴定 | 第55-56页 |
·回交后代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 | 第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第57-62页 |
·总结 | 第57-59页 |
·水稻抽穗期 QTL 鉴定 | 第57-58页 |
·抗虫、抗病转基因水稻新品系的培育 | 第58-59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9-62页 |
·创新意义 | 第59页 |
·展望 | 第59-62页 |
·回交转育培育新品种 | 第59-60页 |
·水稻抽穗期 QTL 鉴定的后续工作 | 第60页 |
·水稻抽穗期基因的克隆及光周期控制的开花途径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件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