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 作物生长补偿效应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补偿效应概念 | 第11页 |
·补偿效应存在的普遍性 | 第11-12页 |
·作物生长补偿的类型和机制 | 第12-13页 |
·生长补偿的类型 | 第12页 |
·生长补偿的机制 | 第12-13页 |
·利用作物补偿机制挖掘高产潜力 | 第13页 |
2 壮秧栽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13-14页 |
3 种植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特性的影响 | 第14-16页 |
·种植密度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 | 第14页 |
·种植密度对水稻叶面积的影响 | 第14-15页 |
·种植密度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15页 |
·种植密度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15-16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 试验设计 | 第17-21页 |
·弱苗培育 | 第17页 |
·不同移栽密度 | 第17-18页 |
·试验管理 | 第1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8-20页 |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1-53页 |
1 不同品种弱化育秧和不同移栽密度下产量形成的差异性 | 第21-35页 |
·亩产和单株产量形成的差异性 | 第21-23页 |
·单株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的差异性 | 第23-28页 |
·单株有效穗形成的差异性 | 第23-24页 |
·每穗总粒数形成的差异性 | 第24页 |
·结实率形成的差异性 | 第24-25页 |
·千粒重形成的差异性 | 第25-26页 |
·不同品种在弱苗和不同密度下产量构成的差异性 | 第26-27页 |
·相关分析 | 第27-28页 |
·不同处理对分蘖与成穗影响 | 第28-31页 |
·弱苗对分蘖与成穗影响 | 第28-29页 |
·不同移栽密度对分蘖与成穗影响 | 第29-31页 |
·不同处理对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弱苗对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影响 | 第31页 |
·不同移栽密度对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不同处理对穗长和枝梗数的影响 | 第32-34页 |
·弱苗对穗长和枝梗数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不同移栽密度对穗长和枝梗数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不同处理对株型指标的影响 | 第34-35页 |
·弱苗对株型指标的影响 | 第34页 |
·不同移栽密度对株型指标的影响 | 第34-35页 |
2 不同处理对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 第35-43页 |
·弱苗对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 第35-39页 |
·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 | 第35-36页 |
·叶片干重的积累 | 第36页 |
·茎鞘干重及其干物质转运 | 第36-37页 |
·叶面积指数与比叶重 | 第37-39页 |
·不同移栽密度对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 第39-43页 |
·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 | 第39页 |
·叶片干重的积累 | 第39-40页 |
·茎鞘干重及其干物质转运 | 第40-41页 |
·叶面积指数与比叶重 | 第41-43页 |
3 不同处理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43-53页 |
·弱苗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43-47页 |
·剑叶SPAD值 | 第43-44页 |
·功能叶激素含量 | 第44-47页 |
·根系伤流强度 | 第47页 |
·不同移栽密度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47-53页 |
·剑叶SPAD值 | 第47-49页 |
·功能叶激素含量 | 第49-52页 |
·根系伤流强度 | 第52-53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3-57页 |
1 讨论 | 第53-55页 |
·不同秧苗素质对双季稻品种生长补偿效应及其与产量稳定性的关系 | 第53-54页 |
·不同移栽密度对双季稻品种生长补偿效应及其与产量稳定性的关系 | 第54-55页 |
2 主要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