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目录 | 第5-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区划发展与演变 | 第12-15页 |
·研究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概念 | 第19页 |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生态学理论 | 第20-21页 |
·地域分异理论 | 第21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1-22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2-27页 |
·自然地理 | 第22-23页 |
·气候特征 | 第22页 |
·水文特征 | 第22页 |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自然资源 | 第23-25页 |
·水资源 | 第23页 |
·土地及土壤资源 | 第23页 |
·森林及动植物资源 | 第23-24页 |
·矿产资源 | 第24页 |
·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 | 第24-25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页 |
·人类活动及其影响 | 第25-27页 |
·土地利用 | 第25页 |
·城镇分布 | 第25-26页 |
·污染物排放 | 第26-27页 |
4 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 | 第27-34页 |
·环境质量现状 | 第27-32页 |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 第27页 |
·地表水及地下水环境质量 | 第27-29页 |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 第29-30页 |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 第30-32页 |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污染物排放量大 | 第32页 |
·土地沙化与土壤退化 | 第32页 |
·农田生态退化 | 第32页 |
·自然灾害频发 | 第32-33页 |
·环境承载能力降低 | 第33-34页 |
5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 第34-42页 |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 第34-35页 |
·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 | 第35-37页 |
·土地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 第37页 |
·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敏感性评价 | 第37-39页 |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 第39-42页 |
6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 第42-49页 |
·生物多样性维持重要性评价 | 第42-44页 |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 第42页 |
·商丘市生态系统及分布 | 第42-43页 |
·优先生态系统 | 第43-44页 |
·商丘市整体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评价 | 第44页 |
·水资源保护重要性评价 | 第44页 |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 | 第44-46页 |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评价 | 第46页 |
·饮用水源保护重要性评价 | 第46-47页 |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 | 第47-49页 |
·商丘市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指标 | 第47页 |
·商丘市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级别与分布 | 第47-49页 |
7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 第49-58页 |
·环境功能区划分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 第49-50页 |
·划分的意义 | 第49页 |
·划分的原则 | 第49-50页 |
·区划方法 | 第50页 |
·环境功能分区及分区土地利用方向 | 第50-55页 |
·商丘黄河故道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 第50-51页 |
·商丘市景观旅游开发区 | 第51-52页 |
·永夏煤田矿粮生产复合区 | 第52-53页 |
·商丘市农田沙化控制区 | 第53页 |
·商丘市生态农业示范区 | 第53-54页 |
·商丘市粮食生产核心区 | 第54-55页 |
·商丘市城镇-工业集聚区 | 第55页 |
·主要的敏感性功能保护区 | 第55-58页 |
8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Abstract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