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乾州古城旅游演艺《格朗渡》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9-20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对象与意义第9-12页
  (一)研究缘起第9页
  (二)研究对象第9-11页
  (三)研究意义第11-12页
 第二节 研究综述第12-20页
  (一)国内外“非遗”的保护研究第12-13页
  (二)国内外的“非遗”传承人研究第13-15页
  (三) 国内外的旅游演艺研究第15-20页
第一章 《格朗渡》演艺内容与演员第20-32页
 第一节 《格朗渡》演艺的缘起第20-24页
  一、 演出命名第20页
  二、 演出内容第20-22页
  三、 演出时间第22-23页
  四、 演出地点第23页
  五、 演出特色第23-24页
 第二节 《格朗渡》演员第24-32页
  一、 “非遗”传承人第24-27页
  二、 演员与管理方对《格朗渡》演艺的评价与态度第27-29页
  三、 演员存在与面临的问题第29-32页
第二章 《格朗渡》演艺的文化互动与表现第32-41页
 第一节 传承人与《格朗渡》演艺的互动第32-33页
  一、 内容上的互动第32页
  二、 形式上的互动第32-33页
 第二节 《格朗渡》演艺与观众的互动第33-37页
  一、 观众心目中的“湘西印象”第33-34页
  二、 《格朗渡》带给观众的“湘西印象”第34-36页
  三、 观众反应对《格朗渡》演艺形式的影响第36-37页
 第三节 《格朗渡》演员与观众的互动第37-41页
  一、 传承人“群像”介入观众心理第37-38页
  二、 观众反馈促进传承人演出水平的提高第38-39页
  三、 传承人与观众组成的新“非遗”生态关系第39-41页
第三章 《格朗渡》演艺存在的局限与对策第41-47页
 第一节 《格朗渡》演艺存在的局限第41-43页
  一、 《格朗渡》演艺本身存在的问题第41-42页
  二、 旅游文化语境中市场开发存在的危机第42-43页
 第二节 《格朗渡》演艺问题的解决对策第43-47页
  一、 探索“非遗”项目选择与开发的新机制第43-44页
  二、 搭建“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新模式第44-45页
  三、 探索旅游文化建设的新途径第45-47页
结束语第47-49页
致谢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52-53页
附录 A 旅游演艺业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第53-55页
附录 B 访谈录第55-57页
附录 C 图片第57-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张艺谋“印象”系列审美视角研究
下一篇:文化民生及其实现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