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震后泥石流遥感信息提取与监测评估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现实需求 | 第12-13页 |
·科学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崩塌滑坡遥感 | 第14-15页 |
·泥石流遥感 | 第15-16页 |
·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 第16-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研究方案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28页 |
·自然条件 | 第20-24页 |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地质地震 | 第21-22页 |
·气象水文 | 第22-23页 |
·土地利用 | 第23-24页 |
·社会经济 | 第24-26页 |
·人口 | 第24页 |
·经济 | 第24-25页 |
·人类活动 | 第25-26页 |
·地质灾害 | 第26-28页 |
·震前 | 第26-27页 |
·震后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 第28-37页 |
·数据源 | 第28-32页 |
·数据源分析 | 第28-29页 |
·灾害专题数据 | 第29-32页 |
·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32-37页 |
·几何校正 | 第32页 |
·影像镶嵌 | 第32-33页 |
·影像裁剪 | 第33页 |
·图像增强 | 第33-37页 |
·NDVI 计算 | 第33-34页 |
·缨帽变换 | 第34-35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汶川县震后崩塌滑坡遥感信息提取 | 第37-55页 |
·震后崩塌滑坡灾害遥感判识 | 第37-38页 |
·崩塌遥感识别诊断技术 | 第37页 |
·滑坡遥感识别诊断技术 | 第37-38页 |
·震后崩塌滑坡遥感信息提取 | 第38-53页 |
·基于最大似然崩塌滑坡信息提取 | 第38-40页 |
·原理和方法 | 第38-39页 |
·分类结果 | 第39-40页 |
·基于决策树方法崩塌滑坡信息提取 | 第40-51页 |
·决策树方法介绍 | 第40-42页 |
·光谱特征分析 | 第42-46页 |
·分类决策树模型的建立 | 第46-51页 |
·精度验证与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分类精度评价指标 | 第51-53页 |
·分类精度评价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汶川县震后泥石流灾害信息提取 | 第55-65页 |
·震后沟道泥石流遥感判识 | 第55-59页 |
·泥石流遥感影像特征 | 第55-56页 |
·泥石流沟判识技术 | 第56-57页 |
·泥石流沟诊断方法 | 第57-59页 |
·震后泥石流灾害信息提取 | 第59-64页 |
·震后泥石流训练样本分析 | 第59-63页 |
·震后泥石流提取规则建立 | 第63页 |
·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汶川县震后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估 | 第65-83页 |
·评估原理与方法 | 第65-67页 |
·评估原理 | 第65页 |
·评估方法 | 第65-66页 |
·评价单元 | 第66-67页 |
·评估指标及其处理 | 第67-77页 |
·评估指标体系 | 第67-68页 |
·关键评估指标处理 | 第68-76页 |
·地貌信息熵 | 第68-71页 |
·泥石流流量 | 第71-76页 |
·指标数据分级赋值 | 第76-77页 |
·评估结果及分析 | 第77-82页 |
·评估结果 | 第77-79页 |
·分级区划 | 第79-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主要成果与结论 | 第83-84页 |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科研活动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