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7页 |
·研究范围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7-18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景观设计与符号学的相关概念综述 | 第19-38页 |
·景观的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景观的含义 | 第19-20页 |
·景观的分类 | 第20-21页 |
·景观设计的特征 | 第21-22页 |
·地域文化的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地域 | 第22-23页 |
·地域文化 | 第23-24页 |
·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 第24-25页 |
·符号学的相关概念 | 第25-34页 |
·符号的概念 | 第25-26页 |
·符号的基本属性 | 第26-28页 |
·符号的演变过程 | 第28-32页 |
·地域性与文化符号 | 第32-34页 |
·符号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与研究符号的意义 | 第34-37页 |
·符号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 第34-36页 |
·研究符号学的意义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长春市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中符号的释义 | 第38-60页 |
·长春市概况 | 第38-40页 |
·自然地理 | 第38-39页 |
·历史变革 | 第39-40页 |
·长春市地域文化 | 第40-50页 |
·特色地域文化 | 第42-46页 |
·优势地域文化 | 第46-50页 |
·长春市景观设计中符号的释义 | 第50-55页 |
·长春市景观设计中的符号对象 | 第50-53页 |
·长春市景观设计中的符号形式 | 第53-54页 |
·三种符号形式之间的关系 | 第54-55页 |
·长春市景观设计中的符号解释 | 第55页 |
·长春市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 第55-59页 |
·城市景观的优点 | 第55-56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56-58页 |
·产生问题的原因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长春市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探索 | 第60-88页 |
·长春市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 第60-63页 |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60-61页 |
·符号的地域共识性原则 | 第61页 |
·城市的文脉延续性原则 | 第61-62页 |
·文化的整体多样性原则 | 第62-63页 |
·长春市地域性文化符号的凝练 | 第63-75页 |
·长春市地域性文化符号挖掘 | 第63-69页 |
·景观中地域性文化符号转变 | 第69-72页 |
·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景观中的传播媒介 | 第72-75页 |
·长春市地域性文化符号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 | 第75-85页 |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的应用 | 第75-77页 |
·在城市公园景观中的应用 | 第77-79页 |
·在环岛广场景观中的应用 | 第79-81页 |
·在居住小区景观中的应用 | 第81-82页 |
·在单位附属景观中的应用 | 第82-85页 |
·长春市地域性文化符号的整体构建 | 第85-87页 |
·构建依据 | 第85页 |
·适用范围 | 第85页 |
·构建策略 | 第85-86页 |
·总体目标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附录一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