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地区森林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7页 |
·课题背景 | 第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第2章 森林工业遗产理论与实践 | 第17-27页 |
·工业遗产的内涵 | 第17-18页 |
·《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的界定 | 第17页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相关概念 | 第17页 |
·我国官方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的比较 | 第18-20页 |
·森林工业遗产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森林工业遗产的概念 | 第20页 |
·森林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森林工业遗产产生原因与研究 | 第21-23页 |
·森林工业遗产产生的原因 | 第21-22页 |
·森林工业遗产保护分类研究 | 第22-23页 |
·森林工业遗产的价值分析 | 第23-26页 |
·森林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 | 第23-25页 |
·森林工业遗产的价值梯度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白山地区森林工业遗产沿革与普查 | 第27-56页 |
·白山地区地理位置及工业发展概况 | 第27-31页 |
·白山地区的优势 | 第28-29页 |
·白山地区工业发展基础 | 第29-31页 |
·白山地区森林工业建筑分布特点 | 第31-40页 |
·白山地区森林工业的分布 | 第32-34页 |
·从自然角度分析其分布特点 | 第34-39页 |
·从社会角度分析其分布特点 | 第39-40页 |
·白山地区森林工业建筑遗产类型及特点 | 第40-44页 |
·产品生产类型 | 第40-42页 |
·功能类型 | 第42-44页 |
·白山地区森林工业建筑遗产特征 | 第44-55页 |
·规划布局 | 第44-47页 |
·建筑结构 | 第47-53页 |
·建筑空间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白山地区森林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利用 | 第56-73页 |
·白山地区森林工业遗产的评价 | 第56-60页 |
·历史方面的评价 | 第56-57页 |
·文化方面的评价 | 第57-58页 |
·科学技术方面的评价 | 第58-59页 |
·艺术方面的评价 | 第59页 |
·经济方面的评价 | 第59-60页 |
·白山地区森林工业遗存的现状与问题 | 第60-67页 |
·白山地区森林工业遗存的现状介绍 | 第60-65页 |
·白山地区森林工业产业发展困难 | 第65页 |
·白山地区森林工业面临资源枯竭 | 第65-66页 |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困难 | 第66-67页 |
·白山地区森林工业遗产保护的基本策略 | 第67-68页 |
·分级评价保护 | 第67页 |
·适应性再利用 | 第67-68页 |
·多种利用模式探索 | 第68页 |
·白山地区森林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建议 | 第68-70页 |
·遗产价值亟须评估认定 | 第68-69页 |
·法规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 第69页 |
·树立公众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意识 | 第69-70页 |
·白山地区森林工业遗产的“生长模式” | 第70-72页 |
·初级阶段:单体建筑保护 | 第70页 |
·升级阶段:遗产廊道 | 第70-71页 |
·高级阶段:生态城市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索引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