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探析--基于S县的实证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一) 选题背景第10-11页
  (二) 选题意义第11-12页
 二、 文献综述第12-16页
  (一) 基于大学生村官“内在要素”视角的研究第12-13页
  (二) 基于大学生村官“多维外在要素”视角的研究第13-14页
  (三) 基于大学生村官“单一外在要素”视角的研究第14-16页
 三、 相关理论第16-20页
  (一) 社会流动理论第16-17页
  (二) 需要层次理论第17-18页
  (三) 社会资本理论第18-19页
  (四) 理论选取与本文的关系说明第19-20页
 四、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20页
  (一) 研究方法第20页
  (二) 研究创新第20页
  (三) 研究不足第20页
第二章 S 县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现状的实证分析第20-38页
 一、 S 县个案及实证操作介绍第20-21页
  (一) S 县个案的选取缘由第20-21页
  (二) “S 县”背景第21页
  (三) S 县个案的总体情况第21页
  (四) 实证操作介绍第21页
 二、 基于 S 县个案的“统计量”设计第21-23页
  (一) 16 个统计量的设计第21-22页
  (二) 个别统计量的额外说明第22-23页
 三、 S 县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总体现状第23-27页
  (一) 社会流动——总体情况第24-25页
  (二) 社会流动——流动方向第25-26页
  (三) 社会流动——流动区位第26页
  (四) 社会流动——具体任职第26-27页
 四、 “身份特征”对社会流动影响分析第27-38页
  (一) “性别”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分析第28-29页
  (二) “籍贯”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分析第29-34页
  (三) “政治面貌”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分析第34页
  (四) “毕业院校”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分析第34-38页
第三章 S 县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存在的问题第38-51页
 一、 大学生村官政策设计存在着不合理第38-43页
  (一) 专业“非农化”倒逼村官岗位外社会流动第38-40页
  (二) 村官岗位获奖不足倒逼“村官岗位外”社会流动第40-41页
  (三) 村官岗位学习锻炼不足倒逼“村官岗位外”社会流动第41-43页
 二、 村官岗位内流动障碍较多第43-45页
 三、 村官岗位外流动过于偏重“体制内”第45-47页
 四、 大学生村官对社会流动的前途迷茫第47页
 五、 村官岗位实际任职年限偏短第47-51页
第四章 S 县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51-68页
 一、 原因分析的社会学视角第51-52页
 二、 社会流动的微观基础——行动策略与互动能力第52-54页
  (一) 自我实现的需要导向下的行动策略第52-53页
  (二) 社会资本导向下的互动能力第53-54页
 三、 “微观基础”框架下社会流动存在问题的原因解析第54-65页
  (一) 行动策略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分析第54-60页
  (二) 社会关系网络的互动环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分析第60-63页
  (三) “流动策略”与“互动能力”共同博弈下的“流动模式”第63-65页
 四、 制度结构环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分析第65-68页
第五章 促进 S 县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的对策思考第68-75页
 一、 优化选聘环节,端正大学生村官流动策略,选聘实干型村官第69页
 二、 完善聘期管理,提升大学生村官互动能力,推动实干型流动第69-71页
  (一) 营造支持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乡村环境,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嵌入能力”,坚定实干型流动第70页
  (二) 加大家庭、企业、高校等对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支持,补给大学生村官更多“支持能力”,助推实干型流动第70页
  (三) 激发大学生村官参与自身群体的竞争活力,增强大学生村官的“竞争能力”,激励实干型流动第70-71页
 三、 规划聘期流向,强化大学生村官政策导向,引领实干型流动第71-75页
  (一) 创新规划社会流动的相关路径,为引领“实干型流动”提供指南第71-73页
  (二) 构建“三维互动”长效机制,为引领“实干型流动”集聚更多能量第73-75页
结语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致谢第79-80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80-81页
附件第81-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民族区域自治对我国国家认同的作用
下一篇:宪法可否制约民众?--对我国经验主义宪法观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