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7页 |
| 1 驼背鲈生物学特性及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2 鱼类消化酶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消化酶在鱼体内分布状况 | 第11-12页 |
| ·温度对鱼类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12页 |
| ·pH 对鱼类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12-13页 |
| 3 鱼类消化系统组织学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4 鱼类免疫器官组织学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头肾的组织学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脾脏的组织学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胸腺的组织学研究进展 | 第16页 |
| 5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温度和 pH 对驼背鲈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第17-2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 ·实验用鱼及驯养 | 第17页 |
| ·温度和 pH 梯度实验设计 | 第17-18页 |
| ·温度梯度实验设计 | 第17-18页 |
| ·pH 梯度实验设计 | 第18页 |
| ·粗酶液制备 | 第18页 |
| ·酶活力测定 | 第18页 |
| ·蛋白酶 | 第18页 |
| ·脂肪酶 | 第18页 |
| ·淀粉酶 | 第18页 |
| ·蛋白浓度 | 第18页 |
|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18-19页 |
| ·结果 | 第19-23页 |
| ·温度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第19-21页 |
| ·温度对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 第19-20页 |
| ·温度对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 第20页 |
| ·温度对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 第20-21页 |
| ·pH 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第21-23页 |
| ·pH 对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 第21-22页 |
| ·pH 对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 第22页 |
| ·pH 对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 第22-23页 |
| ·最适温度下驼背鲈不同消化器官消化酶活力的分布比较 | 第23页 |
| ·最适 pH 下驼背鲈不同消化器官消化酶活力的分布比较 | 第23页 |
| ·讨论 | 第23-26页 |
| ·温度与驼背鲈消化酶活力的关系 | 第24页 |
| ·pH 与驼背鲈消化酶活力的关系 | 第24-25页 |
| ·驼背鲈不同消化器官消化酶活性的分布比较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驼背鲈幼鱼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 | 第26-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页 |
| ·结果 | 第26-31页 |
| ·驼背鲈幼鱼消化道组织学特征 | 第26-31页 |
| ·唇 | 第26-27页 |
| ·舌 | 第27页 |
| ·食道 | 第27页 |
| ·胃 | 第27-28页 |
| ·前肠 | 第28页 |
| ·中肠 | 第28-29页 |
| ·后肠 | 第29页 |
| ·幽门盲囊 | 第29-31页 |
| ·驼背鲈幼鱼消化腺组织学 | 第31页 |
| ·肝脏 | 第31页 |
| ·胰脏 | 第31页 |
| ·讨论 | 第31-34页 |
| ·驼背鲈幼鱼消化道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 第32-33页 |
| ·驼背鲈幼鱼消化腺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驼背鲈免疫器官的形态学和组织学 | 第34-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 ·材料 | 第34页 |
| ·方法 | 第34页 |
| ·结果 | 第34-39页 |
| ·驼背鲈头肾解剖形态和组织学结构 | 第34-36页 |
| ·头肾解剖形态 | 第36页 |
| ·头肾的组织学结构 | 第36页 |
| ·驼背鲈脾脏解剖形态和组织学结构 | 第36-39页 |
| ·脾脏解剖形态 | 第36-37页 |
| ·脾脏的组织学结构 | 第37-39页 |
| ·讨论 | 第39-42页 |
| ·驼背鲈头肾的组织特点和功能 | 第39-40页 |
| ·驼背鲈脾脏的组织特点和功能 | 第40-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 附录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