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古柳杉种群衰退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0页 |
·天目山概况 | 第8页 |
·柳杉的生态学特性与生存环境 | 第8-10页 |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柳杉种群健康状况与保护工作 | 第10-16页 |
·虫灾 | 第10页 |
·酸雨侵蚀 | 第10-12页 |
·瘿瘤病 | 第12-13页 |
·种内种间竞争 | 第13-16页 |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原理、研究现状与发展的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柳杉瘿瘤密度、直径、新梢长度等的测定与分析 | 第18页 |
·柳杉相对叶绿素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 第18页 |
·柳杉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与分析 | 第18-19页 |
·柳杉光响应曲线的测定与分析 | 第19页 |
·天目山土壤 pH 值的测定 | 第19页 |
·数据分析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柳杉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41页 |
·海拔高度与柳杉健康状况的关系 | 第20-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5页 |
·瘿瘤密度、直径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 第21-22页 |
·相对叶绿素含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 第22-23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 第23-24页 |
·柳杉光响应曲线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 第24-25页 |
·柳杉树龄与柳杉健康状况的关系 | 第25-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瘿瘤密度、直径与胸径的关系 | 第27-28页 |
·相对叶绿素含量与胸径的关系 | 第28-29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与胸径的关系 | 第29-33页 |
·柳杉光响应曲线与树龄大小的关系 | 第33-35页 |
·天目山不同海拔土壤 pH 与柳杉健康的关系 | 第35-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瘿瘤病与柳杉健康的关系 | 第37-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柳杉种群衰退的防治措施与评价 | 第41-61页 |
·生石灰防治法 | 第41-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柳杉瘿瘤大小与密度的比较 | 第41-42页 |
·柳杉新稍生长量的比较 | 第42页 |
·柳杉相对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 第42-43页 |
·柳杉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 | 第43页 |
·石灰处理法总结 | 第43-44页 |
·物理去瘤法 | 第44-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柳杉瘿瘤大小与密度的比较 | 第44-46页 |
·柳杉新梢生长量的比较 | 第46-47页 |
·柳杉相对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 第47-48页 |
·柳杉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 | 第48-49页 |
·物理去瘤法总结 | 第49-50页 |
·输营养液法 | 第50-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柳杉瘿瘤大小与密度的比较 | 第51-52页 |
·柳杉新梢生长量的比较 | 第52-54页 |
·柳杉相对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 第54页 |
·柳杉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 | 第54-56页 |
·输营养液法总结 | 第56页 |
·化学防治法 | 第56-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柳杉相对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 第57-58页 |
·柳杉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 | 第58-60页 |
·化学法防治法总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个人简介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