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种天牛染色体核型比较研究
|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 ·天牛总科概述 | 第9页 |
| ·天牛总科分类主要研究领域 | 第9-19页 |
| ·外生殖器分类 | 第9-10页 |
| ·天牛幼虫解剖及形态学分类 | 第10-11页 |
| ·天牛区系及行为分类学研究 | 第11-12页 |
| ·天牛分子生物学分类研究 | 第12-14页 |
| ·天牛细胞分类学分类研究 | 第14-19页 |
| 2 引言 | 第19-20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 ·试剂配制 | 第21页 |
| ·秋水仙素溶液 | 第21页 |
| ·卡诺氏固定液 | 第21页 |
| ·染色液 | 第21页 |
|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 ·预试验设计 | 第21页 |
| ·预处理 | 第21页 |
| ·标本制备 | 第21-22页 |
| ·低渗处理 | 第21-22页 |
| ·固定 | 第22页 |
| ·制片 | 第22页 |
| ·染色 | 第22页 |
| ·染色体计数及核型分析 | 第22-24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4-40页 |
| ·预处理条件的选择 | 第24-25页 |
| ·沟胫天牛亚科天牛核型 | 第25-31页 |
| ·桑天牛核型 | 第25页 |
| ·染色体数目 | 第25页 |
| ·核型分析 | 第25页 |
| ·云斑白条天牛核型 | 第25-26页 |
| ·染色体数目 | 第25-26页 |
| ·榉白背粉天牛核型 | 第26页 |
| ·染色体数目 | 第26页 |
| ·中华八星粉天牛核型 | 第26-28页 |
| ·染色体数目 | 第26-27页 |
| ·核型分析 | 第27-28页 |
| ·簇污天牛核型 | 第28页 |
| ·染色体数目 | 第28页 |
|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 第28页 |
| ·黄星天牛染色体核型 | 第28-29页 |
| ·染色体数目 | 第28页 |
|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 第28-29页 |
| ·四点象天牛染色体核型 | 第29页 |
| ·染色体数目 | 第29页 |
| ·松墨天牛 | 第29-30页 |
| ·染色体数目 | 第29页 |
|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 第29-30页 |
| ·光肩星天牛 | 第30-31页 |
| ·染色体数目 | 第30页 |
|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 第30-31页 |
| ·牛亚科天牛核型 | 第31-35页 |
| ·合欢双条天牛核型 | 第31-32页 |
| ·染色体数目 | 第31页 |
|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 第31-32页 |
| ·家茸天牛核型 | 第32页 |
| ·染色体数目 | 第32页 |
|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 第32页 |
| ·刺角天牛染色体核型 | 第32-33页 |
| ·染色体数目 | 第32页 |
|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 第32-33页 |
| ·桃红颈天牛核型 | 第33-34页 |
| ·染色体数目 | 第33-34页 |
|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 第34页 |
| ·栗山天牛 | 第34-35页 |
| ·染色体数目 | 第34页 |
|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 第34-35页 |
| ·锯天牛亚科 | 第35-37页 |
| ·沟翅土天牛 | 第35页 |
| ·染色体数目 | 第35页 |
|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 第35页 |
| ·中华薄翅天牛 | 第35-37页 |
| ·染色体数目 | 第35页 |
|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 第35-37页 |
| ·16天牛核型特征比较分析 | 第37-40页 |
| ·9种沟胫亚科天牛染色体核型特征比较分析 | 第37-38页 |
| ·5种天牛亚科天牛核型特征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 ·2种锯天牛亚科天牛核型特征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0-43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讨论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ABSTRACT | 第47-49页 |
| 附图1 | 第49-53页 |
| 附图2 | 第53-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