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速铁路公共定价的机制与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论 | 第9-16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 公共定价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三、 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高铁产品与公共定价理论 | 第16-21页 |
一、 可收费物品 | 第16-18页 |
1. 可收费物品概念 | 第16页 |
2. 可收费物品的供求与定价 | 第16-17页 |
3. 高铁产品的属性分析 | 第17-18页 |
二、 公共定价原理 | 第18-21页 |
1. 公共定价的机制 | 第18-19页 |
2. 公共定价的方法 | 第19-20页 |
3. 公共定价的目标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中国高铁运营现状及定价分析 | 第21-31页 |
一、 中国铁路客运概况 | 第21-22页 |
1. 中国铁路客运网体系 | 第21页 |
2. 铁路客运替代竞争 | 第21-22页 |
二、 中国高铁运营现状 | 第22-26页 |
1. 建设高速铁路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2.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规划 | 第23-24页 |
3. 高铁产业模式分析 | 第24页 |
4. 高铁投融资分析 | 第24-25页 |
5. 经营状况的财务分析 | 第25-26页 |
三、 高速铁路现行票价的定价机制与方法 | 第26-31页 |
1. 定价机制分析 | 第26页 |
2. 定价方法分析 | 第26-27页 |
3. 现行票价分析 | 第27-28页 |
4. 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其他国家(地区)高速铁路定价比较 | 第31-41页 |
一、 运营概况 | 第31-34页 |
1. 日本 | 第31-32页 |
2. 西欧 | 第32-33页 |
3. 美国 | 第33-34页 |
4. 台湾 | 第34页 |
二、 定价机制 | 第34-36页 |
1. 日本 | 第34-35页 |
2. 法国 | 第35页 |
3. 德国 | 第35-36页 |
4. 台湾 | 第36页 |
三、 定价方法 | 第36-39页 |
1. 日本 | 第36-37页 |
2. 法国 | 第37-38页 |
3. 德国 | 第38-39页 |
4. 台湾 | 第39页 |
四、 比较启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中国高铁公共定价机制的构建 | 第41-49页 |
一、 成本约束机制 | 第41-43页 |
1. 抑制成本膨胀 | 第41-42页 |
2. 竞争和成本约束 | 第42页 |
3. 高铁的运营模式改革方案 | 第42-43页 |
二、 成本补偿机制 | 第43-46页 |
1. 成本补偿方式 | 第44页 |
2. 债务与成本补偿 | 第44-45页 |
3. 高铁的债务成本化解途径 | 第45-46页 |
三、 公共定价机制 | 第46-49页 |
1. 政府能促机制 | 第46-47页 |
2. 三方契约机制 | 第47页 |
3. 价格听证机制 | 第47-49页 |
第五章 中国高铁公共定价方法设计 | 第49-61页 |
一、 定价的原则 | 第49-51页 |
1. 消费能力匹配原则 | 第49-50页 |
2. 资源充分利用原则 | 第50-51页 |
二、 供给和需求因素分析 | 第51-56页 |
1. 客流特征分析 | 第51-52页 |
2. 客运方式特征分析 | 第52-53页 |
3. 竞争与博弈 | 第53-56页 |
三、 综合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定价 | 第56-61页 |
1. 均衡定价 | 第56页 |
2. 双层规划模型 | 第56-57页 |
3. 定价策略 | 第57-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