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6页 |
| 1 绪论 | 第16-25页 |
| ·课题来源和选题背景 | 第16-17页 |
| ·国家政策 | 第16页 |
| ·安徽省新农保实施状况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0-25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0-2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 ·国内外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积极性研究的不足 | 第24-25页 |
| 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述 | 第25-31页 |
|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介 | 第25-27页 |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念 | 第25页 |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性质 | 第25-26页 |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征 | 第26-27页 |
| ·新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区别 | 第27页 |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长过程 | 第27-29页 |
| ·“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阶段 | 第27-28页 |
|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试点阶段 | 第28页 |
|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广泛开展阶段 | 第28-29页 |
| ·现阶段安徽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状况 | 第29-31页 |
| ·新农保保障水平相对于收入水平太低 | 第29页 |
| ·农村政策的连续性问题 | 第29-30页 |
| ·经济困难家庭参保有难度 | 第30页 |
| ·年龄较小者不急于参保 | 第30页 |
| ·组织机构不健全 | 第30-31页 |
| 3 安徽省新农保参保积极性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31-35页 |
| ·信度分析 | 第31-32页 |
| ·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 4 安徽省新农保参保积极性因子分析 | 第35-47页 |
| ·因子分析简介 | 第35页 |
| ·安徽省新农保参保积极性因子分析的具体过程 | 第35-46页 |
| ·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结果 | 第35-36页 |
| ·变量共同度 | 第36-37页 |
| ·解释的总方差 | 第37-39页 |
| ·碎石图 | 第39页 |
| ·旋转前后的因子载荷阵 | 第39-45页 |
|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图 | 第45页 |
| ·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 | 第45-46页 |
| ·安徽省新农保参保积极性的因子分析结论 | 第46-47页 |
| 5 安徽省新农保参保积极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7-58页 |
| ·关于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47-48页 |
| ·Logistic函数 | 第47页 |
| ·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47-48页 |
| ·安徽省新农保参保积极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8-55页 |
| ·关于外界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8-49页 |
| ·了解程度与参保意愿的Logistic的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 ·调查者家庭收入状况与参保积极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50-51页 |
| ·家庭支出情况与参保积极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51-52页 |
| ·期望的养老方式与参保积极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52-53页 |
| ·家人态度与调查者参保积极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53页 |
| ·被调查者家庭人口数量与参保积极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53-54页 |
| ·调查者个人自身情况与参保积极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54-55页 |
| ·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参保积极性结论 | 第55-58页 |
| ·外界因素对参保积极性的影响 | 第55页 |
| ·对新农保的认识与参保积极性之间的关系 | 第55页 |
| ·外界因素对参保积极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家庭支出对参保积极性的影响 | 第56页 |
| ·养老模式对参保积极性的影响 | 第56页 |
| ·家人态度对参保积极性的影响 | 第56页 |
| ·人口数量对参保积极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农民自身特征对参保积极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 6 可供选择的提高安徽省新农保参保积极性的方法 | 第58-63页 |
| ·加强政府宣传力度 | 第58页 |
| ·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政府补贴幅度 | 第58-59页 |
|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养老金的支付水平 | 第59-60页 |
| ·加强新农保人才队伍建设 | 第60页 |
| ·增进交流,多途径保证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 第60-61页 |
| ·提高制度科学合理性,完善与其他制度的衔接 | 第61页 |
| ·健全监督机制 | 第61-63页 |
| 7 提高安徽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积极性的路径 | 第63-73页 |
| ·相关分析简介 | 第63页 |
| ·不同经济水平地区新农保参保积极性的相关分析 | 第63-69页 |
| ·A类地区影响新农保参保积极性的相关分析 | 第65-66页 |
| ·B类地区影响新农保参保积极性的相关分析 | 第66-68页 |
| ·C类地区影响新农保参保积极性的相关分析 | 第68-69页 |
| ·提高安徽省新农保参保积极性的路径选择 | 第69-73页 |
| ·提高A类地区新农保参保积极性的路径选择 | 第69-70页 |
| ·提高B类地区新农保参保积极性的路径选择 | 第70-71页 |
| ·提高C类地区新农保参保积极性的路径选择 | 第71-73页 |
|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73-75页 |
| ·研究结论 | 第73-74页 |
| ·安徽省新农保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 第73页 |
| ·影响安徽省新农保参保积极性的因素较多但重点突出 | 第73页 |
| ·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参保积极性影响因素有差异 | 第73-74页 |
| ·本文研究的新颖之处 | 第74页 |
| ·研究对象具有新颖性 | 第74页 |
| ·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 | 第74页 |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附录A 安徽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 第78-80页 |
| 附录B 变量赋值及基本描述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