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1. 前言 | 第14-22页 |
·白蚁的生物学特征 | 第14-15页 |
·白蚁肠道内环境 | 第15-17页 |
·白蚁肠道内厌氧与兼性厌氧共生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主要作用 | 第17-20页 |
·固氮细菌及其固氮作用 | 第17-18页 |
·螺旋体及其作用 | 第18页 |
·甲烷菌及产甲烷作用 | 第18-19页 |
·鞭毛虫及其作用 | 第19页 |
·硫酸盐还原细菌及其作用 | 第19-20页 |
·尿酸分解菌及其作用 | 第20页 |
·白蚁肠道厌氧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2. 实验材料 | 第22-27页 |
·白蚁样品的采集和饲养 | 第22-23页 |
·TS-14菌株来源及培养条件 | 第23页 |
·实验所用溶液及试剂 | 第23-24页 |
·培养基及其配方 | 第24-25页 |
·其它常用试剂 | 第25-26页 |
·所需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白蚁肠道菌悬液的制备 | 第27页 |
·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及嗜纤维杆菌的MPN计数 | 第27页 |
·白蚁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分离及纯化 | 第27-28页 |
·细菌革兰氏染色及形态观察 | 第28页 |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8页 |
·最适培养条件 | 第28-29页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28页 |
·盐度测定 | 第28页 |
·酸碱性测定 | 第28页 |
·温度曲线测定 | 第28-29页 |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 第29页 |
·乙炔还原法检测TS-14菌株固氮酶活性 | 第29页 |
·TS-14菌株(G+C)mol%含量测定 | 第29页 |
·白蚁肠道内共生细菌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 | 第29-31页 |
·PCR反应引物与体系 | 第29页 |
·16S rDNA PCR扩增条件 | 第29-30页 |
·RFLP分析 | 第30-31页 |
4. 实验结果 | 第31-60页 |
·象白蚁Nasutitermes sp.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31-42页 |
·象白蚁Nasutitermes sp.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及嗜纤维杆菌的MPN计数 | 第31-32页 |
·象白蚁Nasutitermes sp.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菌落及形态 | 第32-34页 |
·象白蚁Nasutitermes sp.肠道分离株的形态观察与格兰氏染色 | 第34-35页 |
·象白蚁Nasutitermes sp.肠道分离株16S rDNA PCR扩增及RFLP分析 | 第35-37页 |
·象白蚁Nasutitermes sp.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分离株的多样性 | 第37-40页 |
·象白蚁Nasutitermes sp.肠道可培养厚壁门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0-42页 |
·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42-51页 |
·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MPN计数 | 第42页 |
·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菌落及形态 | 第42-45页 |
·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分离株的菌体形态 | 第45-46页 |
·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分离株的16S rDNA的PCR扩增及RFLP图谱分析· | 第46-47页 |
·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分离株的多样性 | 第47-51页 |
·黑胸散白蚁肠道内一株伯克霍尔德氏菌属细菌的初步鉴定 | 第51-60页 |
·细菌细胞及菌落的形态学特征 | 第51页 |
·菌株TS-14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 | 第51-52页 |
·菌株TS-14的生长曲线 | 第52页 |
·菌株TS-14生理生化初步鉴定 | 第52-57页 |
·菌株TS-14的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57-58页 |
·以KAD-YAA为引物的固氮酶nifH基因的扩增及菌株固氮酶活性检测 | 第58页 |
·菌株TS-14(G+C)mol%含量测定 | 第58-59页 |
·菌株TS-14鉴定结果与讨论 | 第59-60页 |
5. 总结与讨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