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小额诉讼程序的对比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11页
绪论第11-14页
第一章 比较法的考察第14-25页
 一、 美国小额诉讼制度的考察第14-16页
  (一) 受案范围第14-15页
  (二) 审判组织第15页
  (三) 代理制度第15页
  (四) 审理程序第15-16页
   1、 文书送交、传唤出庭和开庭时间的程序性事项上,简化方便处理第15-16页
   2、 打破法院审理过程的中立性,加强主动性和非专业性第16页
   3、 表格化的判决形式第16页
  (五) 救济程序第16页
 二、 德国小额诉讼制度的考察第16-19页
  (一) 受案范围第17页
  (二) 审判组织和审理方式第17页
  (三) 代理制度第17页
  (四) 与 ADR(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的衔接第17-18页
  (五) 审理程序第18页
   1、 提出书状方式的简化第18页
   2、 案件调查与鉴定的简化甚至省略,加强法官职权化第18页
   3、 判决书的简化甚至省略,与书面审理一脉相承第18页
  (六) 救济程序第18-19页
 三、 日本小额诉讼程序的考察第19-21页
  (一) 受案范围第19页
  (二) 程序选择权第19页
  (三) 程序转换权第19-20页
   1、 审查受案范围第20页
   2、 审查对被告的送达方式第20页
   3、 审查新的诉讼请求的提出第20页
   4、 审查案件能否一次审结第20页
  (四) 法官的职权化第20-21页
  (五) 救济程序第21页
 四、 各国小额诉讼程序的总结归纳第21-25页
  (一) 程序定位第21-22页
  (二) 受案范围第22页
  (三) 程序选择权第22-23页
  (四) 审判组织第23页
  (五) 代理制度第23页
  (六) 审理程序第23-24页
  (七) 小额程序与 ADR(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的衔接第24页
  (八) 救济方式第24-25页
第二章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小额程序第25-32页
 一、 基本内容第25-27页
  (一) 受案范围第25-26页
  (二) 庭审准备程序第26-27页
  (三) 庭审制度第27页
  (四) 程序转换第27页
  (五) 救济程序第27页
 二、 小额程序与简易程序的区别第27-29页
  (一) 适用方式第28页
  (二) 异议权第28页
  (三) 审级制度第28页
  (四) 答辩、举证期的区别第28页
  (五) 当事人能否提出新的诉讼请求或反诉、增加当事人第28-29页
  (六) 能否申请法院调查取证第29页
  (七) 庭审制度第29页
  (八) 程序转换权第29页
 三、 我国小额诉讼制度与美国、德国、日本的不同第29-30页
 四、 美德日的小额诉讼制度给予我们的启示第30-32页
  (一) 程序定位第30页
  (二) 受案范围第30页
  (三) 程序选择权第30-31页
  (四) 法官的选拔任用第31页
  (五) 庭审程序第31页
  (六) 救济途径第31-32页
第三章 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的小额程序第32-43页
 一、 我国各地法院对小额程序的实践情况第32-37页
  (一) 北京市法院小额程序的实践情况第32-34页
   1、 受案范围第32-33页
    (1) 正面肯定情形第32-33页
    (2) 反面排除情形第33页
   2、 审前准备程序第33页
   3、 审理过程第33页
   4、 程序转换第33页
   5、 诉调结合第33页
   6、 裁判文书第33页
   7、 救济方式第33-34页
  (二) 上海市法院小额程序的实践情况第34-35页
   1、 受案范围第34页
   2、 适用方式第34页
   3、 审前准备程序第34页
   4、 诉调结合第34-35页
   5、 审理过程第35页
    (1) 审理法庭第35页
    (2) 审理期限第35页
   6、 程序转换第35页
   7、 救济方式第35页
  (三) 浙江省法院小额程序的实践情况第35-37页
   1、 受案范围第36页
    (1) 一般民商事案件第36页
    (2) 特殊海事案件第36页
   2、 适用方式第36页
   3、 审前准备程序第36页
   4、 法庭审理第36页
   5、 诉调结合第36-37页
   6、 程序转换第37页
   7、 裁判文书第37页
   8、 救济方式第37页
 二、 关于小额程序应用情况的总结与分析第37-41页
  (一) 受案范围第37-38页
  (二) 适用方式第38页
  (三) 审前准备第38-39页
   1、 起诉方式第38页
   2、 答辩举证期第38页
   3、 传唤方式第38-39页
  (四) 审理过程第39页
   1、 审理程序第39页
   2、 审理期限第39页
   3、 审理地点或审理法院第39页
  (五) 诉调对接第39-40页
   1、 启动主体第39页
   2、 进行时间第39-40页
   3、 调解主体第40页
   4、 调解期限第40页
  (六) 程序转换第40-41页
   1、 提出主体第40页
   2、 转换方向第40-41页
   3、 之后的程序安排第41页
  (七) 裁判文书第41页
  (八) 救济方式第41页
 三、 小额诉讼程序在实践中需要探讨和完善的方面第41-43页
  (一) 受案范围第41页
  (二) 适用方式第41-42页
  (三) 调解周期第42页
  (四) 救济方式第42-43页
第四章 我国民诉法小额诉讼程序的完善第43-48页
 一、 程序定位第43页
  (一) 法律定位第43页
  (二) 案件定位第43页
 二、 程序运作第43-46页
  (一) 管辖法院第43-44页
  (二) 审前准备程序第44页
  (三) 审判组织第44页
  (四) 审理程序第44页
  (五) ADR 模式第44-45页
  (六) 一审终审制度第45页
  (七) 禁止变更诉讼请求、提起反诉和增加当事人第45页
  (八) 救济程序第45-46页
 三、 制度保障第46-48页
  (一) 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第46页
  (二) 程序转换权的限制第46-47页
  (三) 异议权的限制第47-48页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后记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不方便法院原则
下一篇:构建与法律监督制度并存的司法审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