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言 | 第1-2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6-23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8-23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2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产生 | 第26-46页 |
·技术、技术变迁与技术进步 | 第26-29页 |
·技术概论 | 第26-27页 |
·技术变迁 | 第27-28页 |
·技术进步 | 第28-29页 |
·农业技术的历史变迁 | 第29-41页 |
·原始农业技术的特点与认识 | 第29-31页 |
·传统农业的技术特点与认识 | 第31-35页 |
·现代农业的技术特点与认识 | 第35-40页 |
·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深刻反思 | 第40-41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产生与形成 | 第41-46页 |
·发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产生与形成 | 第41-44页 |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产生与形成 | 第44-46页 |
3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基础理论 | 第46-77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概念、结构及特征 | 第46-49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概念及内涵 | 第46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特征 | 第46-47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结构和分类 | 第47-49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约束条件 | 第49-56页 |
·农业投入要素约束 | 第49-50页 |
·市场机制约束 | 第50-53页 |
·制度约束 | 第53-55页 |
·政策约束 | 第55-56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研发原理 | 第56-61页 |
·技术研发概念和作用 | 第56-57页 |
·技术研发动力 | 第57-59页 |
·技术研发运行机制 | 第59-61页 |
·技术研发管理 | 第61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选择原理 | 第61-67页 |
·技术选择原则与标准 | 第62-64页 |
·技术选择方法 | 第64-67页 |
·技术选择简要评析 | 第67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扩散原理 | 第67-71页 |
·技术扩散概念及动因 | 第67页 |
·技术扩散过程 | 第67-69页 |
·技术扩散模型 | 第69-70页 |
·提高技术扩散效率原则及评价指标 | 第70-71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创新原理 | 第71-77页 |
·技术创新含义及特点 | 第71-72页 |
·技术创新基本功能 | 第72-73页 |
·技术创新过程 | 第73-74页 |
·技术创新动力 | 第74-75页 |
·技术创新模式 | 第75-77页 |
4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的构建 | 第77-91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含义 | 第77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的结构 | 第77-79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系统主要内容 | 第79-82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的选择原则及标准 | 第82-84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检测、监督与评价系统 | 第84-89页 |
·技术检测、监督与评价目标 | 第84-85页 |
·技术检测、监督与评价主要内容 | 第85-86页 |
·评价指标设置 | 第86-88页 |
·评价方法 | 第88-89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目标模式 | 第89-91页 |
5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实践效果与国际比较 | 第91-106页 |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实践-生态农业技术评述 | 第91页 |
·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实践与效果 | 第91-99页 |
·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模式 | 第92-94页 |
·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应用的典型实例 | 第94-95页 |
·中国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实践经验及对策 | 第95-96页 |
·国际上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实践-以美国为例 | 第96-99页 |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实践与效果 | 第99-103页 |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概述 | 第99页 |
·中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模式与成效 | 第99-101页 |
·国外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生态畜牧业经营技术 | 第101-103页 |
·林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实践与效果 | 第103-106页 |
·林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基本内涵及任务 | 第103页 |
·林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模式 | 第103-104页 |
·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实践效果-“三北防护林” | 第104-106页 |
6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 第106-131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衔接 | 第106-110页 |
·中国农业技术“二元”结构的表现 | 第106-107页 |
·技术衔接原则 | 第107页 |
·技术衔接途径 | 第107-109页 |
·技术衔接措施 | 第109-110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化 | 第110-115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化内涵 | 第110-111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化意义、作用及功能 | 第111-112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化运行机制与实现途径 | 第112-113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化运行外部环境 | 第113-115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社会化 | 第115-123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社会化内涵 | 第115-116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社会化动力、过程及对策 | 第116-117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社会化控制目标及对策 | 第117-119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社会化组织创新-“三农”结合模式 | 第119-121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社会化控制实例-生物技术安全管理 | 第121-123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市场化 | 第123-131页 |
·技术市场内涵与问题 | 第123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市场运行机制 | 第123-127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市场发展目标 | 第127-128页 |
·农业技术市场化有效实践-农业技术产业示范区 | 第128-131页 |
7 中国“入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影响与对策 | 第131-144页 |
·世贸组织的规则及与农业技术有关的条约规定 | 第131-135页 |
·农业协议 | 第132-134页 |
·卫生检疫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 第134-135页 |
·与农业技术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 第135页 |
·中国“入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主要影响 | 第135-137页 |
·积极影响 | 第135-136页 |
·消极影响 | 第136-137页 |
·中国“入世”对技术影响的经济分析 | 第137-142页 |
·“入世”对技术标准影响分析 | 第137-139页 |
·“入世”对技术创新影响分析 | 第139-142页 |
·“入世”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应采取的方略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1页 |
作者简介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