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我国公路隧道的发展及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监控量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有限元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数据处理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监控量测的技术研究 | 第16-29页 |
·监控量测的具体意义和目的 | 第16页 |
·监控量测的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 | 第19-21页 |
·量测部位布置安设 | 第19-21页 |
·量测点布置安设 | 第21页 |
·监控量测频率及基准控制 | 第21-24页 |
·监控量测频率 | 第21-22页 |
·结束量测时间 | 第22-23页 |
·监控量测基准控制 | 第23-24页 |
·数据的分析及处理 | 第24-27页 |
·围岩稳定性的综合判别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东马各庄隧道监控量测技术研究与分析 | 第29-65页 |
·工程概况 | 第29-32页 |
·东马各庄隧道概况 | 第29-30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0-32页 |
·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与分析 | 第32-63页 |
·隧道围岩变形的时间效应分析 | 第32-43页 |
·隧道围岩变形的时间效应的回归分析 | 第43-58页 |
·隧道围岩变形的空间效应分析 | 第58-60页 |
·隧道围岩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基于FLAC3D隧道开挖支护的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 第65-83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5-69页 |
·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65页 |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65-67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7-68页 |
·施工步骤设置 | 第68-69页 |
·监测断面和监测点设置 | 第69页 |
·洞周位移与开挖步关系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9-79页 |
·Ⅲ级围岩模拟结果分析 | 第69-73页 |
·Ⅳ级围岩模拟结果分析 | 第73-76页 |
·Ⅴ级围岩模拟结果分析 | 第76-79页 |
·初期支护结构应力状态分析 | 第79-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 | 第83-88页 |
·围岩稳定时监测断面距掌子面距离的对比分析 | 第83页 |
·位移释放率的对比分析 | 第83-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