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3页 |
一、肌动蛋白家族 | 第8-9页 |
(一) G肌动蛋白与F 肌动蛋白 | 第8页 |
(二) 肌动蛋白相关蛋白(Aprs) | 第8-9页 |
二、P53的简介 | 第9-12页 |
(一) P53的发展:从癌基因到抑癌基因的转录因子 | 第9-10页 |
(二) P53对细胞损伤事件的应答 | 第10-11页 |
(三) P53结构和功能 | 第11页 |
(四) P53转录激活区 | 第11-12页 |
三、P53能与F-肌动蛋白结合 | 第12页 |
四、本论文的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2-1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21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13-16页 |
(一) 细胞及其培养试剂 | 第13页 |
(二) 质粒 | 第13页 |
(三) 抗体 | 第13页 |
(四) 引物 | 第13-14页 |
(五) 试剂 | 第14-16页 |
(六) 仪器设备 | 第16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6-21页 |
(一) 细胞培养及冻存 | 第16页 |
(二) 质粒的构建 | 第16-18页 |
(三) 质粒的大量制备 | 第18-19页 |
(四) 脂质体转染方法 | 第19页 |
(五) 蛋白质的提取 | 第19-20页 |
(六)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 | 第20页 |
(七) Westen blot 分析实验结果 | 第20-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一、质粒的构建 | 第21-25页 |
(一) pcDNA3.0-HA 标签的P53 表达载体及其突变体载体的构建 | 第21-22页 |
(二) pcDNA 3.0-HA-载体获得 | 第22页 |
(三) 野生P53 PCR 产物的获得 | 第22-23页 |
(四) wtP53 酶切产物的获得 | 第23页 |
(五) △1-41 PCR 产物的获得 | 第23页 |
(六) △1-41 酶切产物的获得 | 第23-24页 |
(七) 后段15、18、20 分别突变成丙氨酸以及这三个位点全突变成丙氨酸PCR 产物 | 第24页 |
(八) 15,18,20,分别突变成丙氨酸以及这三个位点全突变成丙氨酸酶切产物 | 第24页 |
(九) 酶切验证 | 第24-25页 |
(十) PCR 验证 | 第25页 |
(十一) 酶切和PCR 验证结果正确 | 第25页 |
二、P53及单点突变体能与ACTIN相互作用 | 第25-27页 |
讨论 | 第27-28页 |
一、质粒的构建 | 第27页 |
二、影响P53与ACTIN作用的关键因素 | 第27-28页 |
结论和主要创新点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