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结合的重要性 | 第9-12页 |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儒学的文化背景 | 第9-10页 |
二、儒学的发扬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 第10页 |
三、完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离不开对儒学精华的吸收 | 第10-12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相通相异之处 | 第12-20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相通之处 | 第12-15页 |
(一) 实践思想 | 第12-13页 |
(二) 理想主义 | 第13-14页 |
(三) 人本思想 | 第14-15页 |
(四) 整体思维 | 第15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相异之处 | 第15-20页 |
(一) 产生背景不同 | 第16页 |
(二) 价值取向不同 | 第16-17页 |
(三) 理论高度不同 | 第17-18页 |
(四) 具体内容不同 | 第18-20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结合的途径 | 第20-25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结合的形式 | 第20-22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内容上的结合 | 第22-25页 |
(一)发扬儒学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 第22-23页 |
(二) 吸收儒学的哲学智慧 | 第23-25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儒学的借鉴与吸收 | 第25-34页 |
一、毛泽东思想对儒学的借鉴与吸收 | 第25-27页 |
(一) 继承"经世致用"之学,发展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第25页 |
(二) 改造"一分为二"的两点论,发展为以矛盾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法 | 第25-26页 |
(三) 总结"知行合一"的观点,发展为以实践观为基础的认识论 | 第26-27页 |
二、邓小平理论对儒学的借鉴与吸收 | 第27-29页 |
(一) 继承发扬儒学的富国富民思想 | 第27-28页 |
(二) 继承发扬儒学的义利统一思想 | 第28-29页 |
(三) 继承发扬儒学的尊师重教思想 | 第29页 |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儒学的借鉴与吸收 | 第29-31页 |
(一) 儒学的优秀思想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 第30页 |
(二) 继承发扬儒学的民本思想 | 第30-31页 |
四、科学发展观对儒学的借鉴与吸收 | 第31-32页 |
(一) 借鉴了儒学的生态哲学思想 | 第31-32页 |
(二) 进一步继承发展儒学的民本思想 | 第32页 |
五、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结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