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乌托邦哲学背景下的中国新生代科幻文学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绪论第12-19页
 一、研究现状第12-15页
 二、研究意义第15-17页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7-19页
第一章 乌托邦思想与乌托邦哲学第19-35页
 第一节 乌托邦思想的流变第19-26页
  一、传统乌托邦思想第19-23页
  二、反面乌托邦的出现第23-24页
  三、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乌托邦精神第24-26页
 第二节 布洛赫与乌托邦哲学第26-32页
  一、西方文化危机的拯救第26-28页
  二、“尚未意识”和“尚未存在”的本体论第28-30页
  三、走向实践的具体乌托邦第30-32页
 第三节 乌托邦哲学的价值以及对文学研究的启示第32-35页
  一、乌托邦哲学的价值第32-33页
  二、乌托邦哲学对文学研究的启示第33-35页
第二章 中国新生代科幻文学与乌托邦的类型第35-49页
 第一节 中国科幻文学的起源与发展第35-39页
  一、早期科幻文学的翻译和创作第36-37页
  二、五十年代的科普写作第37页
  三、八十年代的社会化写作第37-39页
  四、新时期以来的科幻文学创作第39页
 第二节 中国新生代科幻文学的整体概观第39-44页
  一、多元的作家身份和创作视角第39-40页
  二、多样化的作品风格第40-44页
 第三节 中国新生代科幻文学中的乌托邦第44-49页
  一、时间乌托邦和空间异托邦第44-46页
  二、技术乌托邦和田园乌托邦第46-49页
第三章 中国新生代科幻文学的乌托邦性质与审美特征第49-61页
 第一节 科幻文学的乌托邦性质第49-53页
  一、乌托邦的时空向度第49-51页
  二、乌托邦的价值取向第51-52页
  三、乌托邦的功能定位第52-53页
 第二节 中国新生代科幻文学的乌托邦性质第53-56页
  一、乌托邦的想象图景第53-55页
  二、价值观的革新第55-56页
 第三节 中国新生代科幻文学的审美特征第56-61页
  一、想象第57-58页
  二、新异第58-59页
  三、前线意识第59-61页
第四章 中国新生代科幻文学的乌托邦功能第61-69页
 第一节 新生代科幻文学的希望原理第61-65页
  一、对终极价值的肯定第61-63页
  二、对主体价值的肯定第63-65页
 第二节 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第65-69页
  一、社会批判第65-66页
  二、技术批判第66-67页
  三、人性批判第67-69页
余论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致谢第73-7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致病基因SLC33A1功能及致病机制的初步探讨
下一篇:“现代意识”的深化与危机--现代性视野下的台湾现代派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