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月梅》研究
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绪论 | 第6-9页 |
研究意义 | 第6-7页 |
研究现状 | 第7-8页 |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第一章 作者、版本考证 | 第9-12页 |
第一节 作者考证 | 第9-10页 |
第二节 版本概述 | 第10-12页 |
第二章 《雪月梅》的思想内容 | 第12-26页 |
第一节 尚礼重孝的思想 | 第12-17页 |
一、崇尚礼节修养 | 第12-14页 |
二、注重伦理亲情 | 第14-16页 |
三、抗倭救国安民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重义尚侠思想 | 第17-21页 |
一、重义轻利之法 | 第18-19页 |
二、见义勇为之情 | 第19-21页 |
第三节 选贤任能的人才思想 | 第21-23页 |
一、破除教条择人才 | 第21-22页 |
二、不拘一格降人才 | 第22-23页 |
第四节 宿命论思想 | 第23-26页 |
一、姻缘天注定 | 第23-24页 |
二、善恶终有报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雪月梅》的人物形象 | 第26-33页 |
第一节 人物形象 | 第26-30页 |
一、足智多谋、英勇抗倭的才子 | 第26-27页 |
二、温柔娴淑、坚强不屈的佳人 | 第27-29页 |
三、倭寇形象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多样化的人物塑造方法 | 第30-33页 |
一、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 | 第30-31页 |
二、以小见大的细节描写 | 第31-32页 |
三、同中求异的对比描写 | 第32-33页 |
第四章 《雪月梅》艺术特色 | 第33-41页 |
第一节 写实与浪漫相结合 | 第33-35页 |
一、直面现实的黑暗 | 第33-34页 |
二、神仙相助的浪漫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叙事结构分析 | 第35-38页 |
一、纵横交错的网状系统 | 第35-37页 |
二、散——聚——散——聚的发展模式 | 第37-38页 |
第三节 语言艺术特色 | 第38-41页 |
一、活泼生动的叙事语言 | 第38-39页 |
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 第39-41页 |
第五章 《雪月梅》的影响及不足 | 第41-46页 |
第一节《雪月梅》对后世的影响 | 第41-43页 |
一、拓宽了才子佳人小说的写作范围 | 第41-42页 |
二、《义勇闺媛传》与《雪月梅》 | 第42-43页 |
第二节 《雪月梅》创作和思想上的不足 | 第43-46页 |
一、对人物缺少肖像的刻画 | 第43页 |
二、部分情节处理得过分仓促 | 第43-44页 |
三、神仙助阵,削弱了小说的批判性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