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外边坡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外边坡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边坡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和治理技术 | 第18-31页 |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8-25页 |
·定性分析法 | 第18-20页 |
·定量分析法 | 第20-25页 |
·边坡常用治理技术 | 第25-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通平高速公路边坡的工程概况 | 第31-37页 |
·通平高速公路项目概况 | 第31页 |
·K38+300-K38+360段左边坡简介 | 第31-32页 |
·地质构造 | 第32-34页 |
·地层概况 | 第34-35页 |
·气象概况 | 第35页 |
·水文概况 | 第35-36页 |
·地震烈度 | 第36-37页 |
第四章 K38+300-K38+360段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37-59页 |
·岩土体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37页 |
·边坡稳定性评判程序介绍 | 第37-42页 |
·极限平衡法程序(Geo-slope/w)简介 | 第37-39页 |
·有限差分法FLAC 3D程序简介 | 第39-42页 |
·极限平衡法(SLOPE/W)分析边坡稳定性 | 第42-45页 |
·天然状态下计算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开挖各阶段计算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FLAC 3D法分析边坡稳定性 | 第45-53页 |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 第45-46页 |
·未开挖状态下边坡分析 | 第46-48页 |
·第一阶段开挖状态下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第二阶段开挖状态下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第三阶段开挖状态下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两种评价方法结果对比 | 第53-55页 |
·降雨入渗情况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55-58页 |
·降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考虑降雨后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K38+300-K38+360段边坡防治设计 | 第59-77页 |
·引言 | 第59页 |
·边坡防治设计 | 第59-66页 |
·边坡防治设计原则 | 第59-61页 |
·边坡防治方案的选择 | 第61页 |
·基于不平衡传递系数推力法计算安全系数和下滑力 | 第61-66页 |
·预应力锚索加固设计 | 第66-75页 |
·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 | 第66页 |
·预应力锚索加固设计 | 第66-71页 |
·预应力锚索的数值模拟 | 第71-73页 |
·预应力锚索加固效果分析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页 |
1.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84页 |
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