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晚期藏南雅鲁藏布江短期改道事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选题依据 | 第10-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新生代晚期雅鲁藏布江演化历史 | 第14-16页 |
·物源分析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工作量统计 | 第18-19页 |
第2章 区域背景 | 第19-26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2页 |
·喜玛拉雅造山带 | 第19-20页 |
·拉萨地体 | 第20-21页 |
·区域构造变形 | 第21-22页 |
·现代气候特征 | 第22-26页 |
第3章 工作方法 | 第26-33页 |
·碎屑锆石 U-Pb 定年 | 第26-28页 |
·两个样品 K-S 检验 | 第28-29页 |
·光释光定年 | 第29-32页 |
·放射碳定年 | 第32-33页 |
第4章 中新世晚期雅鲁藏布江短期改道事件 | 第33-63页 |
·碎屑锆石 U-Pb 定年结果 | 第33-39页 |
·雅鲁藏布江右岸支流 | 第33-36页 |
·雅鲁藏布江主干 | 第36-39页 |
·基岩锆石 U-Pb 年龄及 Hf 同位素特征 | 第39-42页 |
·拉萨地体北带 | 第40页 |
·拉萨地体南带 | 第40-42页 |
·拉萨地体东南带 | 第42页 |
·喜玛拉雅造山带 | 第42页 |
·雅鲁藏布-布拉马普特支流河流沙碎屑特征 | 第42-45页 |
·左岸短河流 | 第43页 |
·左岸长河流 | 第43-45页 |
·右岸河流 | 第45页 |
·雅鲁藏布-布拉马普特主干河流沙碎屑特征 | 第45-46页 |
·物源区域经由河流体系到沉积盆地碎屑特征对比 | 第46-57页 |
·基岩与河流体系之间对比 | 第47-52页 |
·河流体系之间对比 | 第52-54页 |
·河流体系与沉积盆地之间对比 | 第54-56页 |
·总结 | 第56-57页 |
·雅鲁藏布-布拉马普特河流体系搬运过程 | 第57-61页 |
·东喜玛拉雅香河-布拉马普特河段 | 第58-60页 |
·藏南雅鲁藏布河段 | 第60-61页 |
·中新世晚期雅鲁藏布江短期改道事件 | 第61-63页 |
第5章 全新世早期雅鲁藏布江短期改道事件 | 第63-88页 |
·引言 | 第63页 |
·区域背景 | 第63-69页 |
·地质格架 | 第63-65页 |
·研究区河流体系 | 第65-67页 |
·第四纪晚期气候特征 | 第67-69页 |
·四曲哪吗和舍曲河谷的第四纪地质 | 第69-76页 |
·地貌 | 第69-73页 |
·河谷充填物的地层和沉积 | 第73-76页 |
·河谷充填物和河流阶地的年龄 | 第76-79页 |
·河谷充填物的年龄 | 第77-78页 |
·河流阶地的年龄 | 第78-79页 |
·碎屑锆石 U-Pb 定年 | 第79-82页 |
·U-Pb 碎屑锆石定年结果 | 第79-80页 |
·基于碎屑锆石 U-Pb 定年的物源分析 | 第80-82页 |
·讨论 | 第82-88页 |
·河谷充填事件和区域气候历史的对比 | 第83-84页 |
·雅鲁藏布江是否与苏班西里河相连? | 第84-85页 |
·雅鲁藏布江-苏班西里河相连接的机制 | 第85-87页 |
·晚第四纪雅鲁藏布江和苏班西里河流的演化 | 第87-8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1页 |
附表 I | 第101-121页 |
附表 II | 第121-137页 |
附录 | 第137-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