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前言 | 第13-29页 |
·论文选题依据与科学意义 | 第13-19页 |
·选题依据 | 第14-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工作基础 | 第19-21页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1-26页 |
·工作概况与实物工作量 | 第26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6-29页 |
2 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阶段性及其特征 | 第29-32页 |
·前新太古代(>2.8Ga)陆核增长阶段 | 第29页 |
·新太古代大陆地壳快速增生 | 第29-30页 |
·古元古代构造盆地发育及华北克拉通最终拼合 | 第30-32页 |
·部分陆块拼合期 | 第30页 |
·裂谷发育期 | 第30-31页 |
·最终拼合期 | 第31页 |
·隆升、剥蚀期 | 第31-32页 |
3 华北克拉通晚前寒武纪盖层发育阶段地质演化 | 第32-49页 |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界地层序列及年代格架 | 第33-45页 |
·燕辽裂陷槽 | 第33-38页 |
·长城系 | 第34-36页 |
·蓟县系 | 第36-37页 |
·待建系 | 第37-38页 |
·豫陕裂陷槽 | 第38-41页 |
·熊耳群 | 第38-39页 |
·汝阳群 | 第39-40页 |
·洛峪群 | 第40-41页 |
·渣尔泰‐白云鄂博裂陷槽 | 第41-45页 |
·渣尔泰群 | 第41-43页 |
·白云鄂博群 | 第43-45页 |
·华北克拉通新元古界地层序列及年代格架 | 第45-49页 |
·青白口系 | 第45-46页 |
·南华系 | 第46页 |
·震旦系 | 第46-49页 |
4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浆事件群的地质记录 | 第49-132页 |
·华北克拉通 1.80~1.77Ga 岩浆事件 | 第50-55页 |
·熊耳群火山岩 | 第50-52页 |
·地层层序特征 | 第50-51页 |
·形成时代 | 第51-52页 |
·构造背景讨论 | 第52页 |
·基性岩墙群 | 第52-55页 |
·野外产出背景及岩石学特征 | 第53页 |
·形成时代 | 第53-54页 |
·形成构造环境讨论 | 第54-55页 |
·华北克拉通 1.72~1.67Ga 岩浆事件 | 第55-100页 |
·大庙层状杂岩体 | 第57-59页 |
·野外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 | 第58页 |
·形成时代 | 第58-59页 |
·形成构造环境讨论 | 第59页 |
·密云环斑花岗岩 | 第59-61页 |
·野外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 | 第59-60页 |
·形成时代 | 第60-61页 |
·构造环境讨论 | 第61页 |
·被常州沟组砂砾岩不整合覆盖的花岗斑岩脉 | 第61-65页 |
·野外地质特征 | 第61-62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62页 |
·地质年代学 | 第62-64页 |
·锆石 Hf 同位素 | 第64-65页 |
·涝洼岩体 | 第65-74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65-67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67-70页 |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 第70-73页 |
·锆石 Hf 同位素特征 | 第73-74页 |
·建平杂岩体 | 第74-96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75-78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78-86页 |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 第86-94页 |
·锆石 Hf 同位素特征 | 第94-96页 |
·固阳石英正长岩 | 第96-100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96-97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97-98页 |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 第98-99页 |
·岩石 Sr‐Nd 同位素及锆石 Hf 同位素特征 | 第99-100页 |
·华北克拉通约 1.63~1.62 岩浆事件 | 第100-109页 |
·大红峪火山岩 | 第100-102页 |
·龙王□碱性花岗岩 | 第102-105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103页 |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3页 |
·U‐Pb 同位素年龄 | 第103-104页 |
·锆石 Hf 同位素特征 | 第104-105页 |
·泰山红门辉绿岩墙 | 第105-109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106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6页 |
·年代学测试结果 | 第106-109页 |
·华北克拉通 1.33~1.30Ga 岩浆事件 | 第109-123页 |
·侵入下马岭组的基性岩床 | 第109-113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109页 |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 第109-113页 |
·商都‐化德‐康保花岗岩 | 第113-120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113-115页 |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115-118页 |
·地质年代学特征 | 第118-119页 |
·锆石 Hf 同位素特征 | 第119-120页 |
·白云鄂博火成碳酸岩 | 第120-123页 |
·地质概况 | 第120-121页 |
·形成时代 | 第121-123页 |
·华北克拉通 1.23Ga 岩浆事件 | 第123-128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123-124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124-126页 |
·地质年代学测试结果 | 第126-128页 |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沉积地层中的火山岩、蚀变火山岩 | 第128-132页 |
·团山子组火山岩 | 第129页 |
·高于庄期凝灰岩 | 第129-130页 |
·铁岭期斑脱岩 | 第130页 |
·下马岭期斑脱岩 | 第130-132页 |
5 华北克拉通岩浆事件群与成矿作用 | 第132-143页 |
·大庙钒钛磁铁矿 | 第133-137页 |
·矿区地质特征 | 第133-134页 |
·控矿构造 | 第134页 |
·矿体与矿石特征 | 第134-136页 |
·矿床成因及其成矿模式 | 第136-137页 |
·成矿时代 | 第137页 |
·白云鄂博 Fe‐REE‐Nb 超大型矿床 | 第137-143页 |
·矿区地质特征 | 第137-138页 |
·控矿构造 | 第138页 |
·矿体与矿石特征 | 第138-140页 |
·矿床成因及其成矿模式 | 第140-141页 |
·成矿时代 | 第141-143页 |
6 讨论 | 第143-162页 |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浆事件群序列及年代格架 | 第143-146页 |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浆事件群性质 | 第146-151页 |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时限 | 第147页 |
·后造山与大陆裂谷环境 | 第147-148页 |
·熊耳群火山岩的性质及构造属性 | 第148-149页 |
·华北克拉通 AMCG 及相关岩石构造环境讨论 | 第149-150页 |
·大红峪组火山岩的构造环境 | 第150-151页 |
·中元古代晚期岩浆事件群构造环境 | 第151页 |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浆事件群的基本特点 | 第151-156页 |
·时空分布、岩石组合特点 | 第152页 |
·岩浆事件群与裂谷盆地演化过程 | 第152-156页 |
·华北克拉通与哥伦比亚超大陆 | 第156-162页 |
7 结论 | 第162-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81页 |
附表 | 第181-229页 |
图版 | 第229-236页 |
致谢 | 第236-237页 |
作者简介 | 第237-2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