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9-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 第13-23页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缘起 | 第13-17页 |
一、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起源 | 第13-15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 | 第15-17页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体与客体 | 第17-23页 |
一、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 第17-19页 |
二、作为客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9-23页 |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人类学中的坐标 | 第23-24页 |
一、非物质遗产: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 | 第23-24页 |
二、现代性语境下的文化面纱 | 第24页 |
第二节 结构功能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 | 第24-27页 |
一、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溯源 | 第24-25页 |
二、结构—功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 | 第25-27页 |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意义与行动 | 第27-47页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政府 | 第27-37页 |
一、现代意义的政府及其文化职能 | 第27-29页 |
二、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 第29-37页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非政府组织 | 第37-41页 |
一、非政府组织的意义 | 第37-39页 |
二、非政府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 第39-41页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者主体 | 第41-47页 |
一、持有者主体的面貌 | 第41-44页 |
二、持有者主体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44-47页 |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责任架构与目标 | 第47-52页 |
第一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责任架构 | 第47-49页 |
一、政府保护的主导作用 | 第47-48页 |
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 第48页 |
三 法律法规、制度设计的有力支持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责任目标 | 第49-52页 |
一、政府主导的正当性与高效性 | 第49-50页 |
二、社会参与的自觉性与专业性 | 第50页 |
三、资金安排的规范性与针对性 | 第50-51页 |
四、国家话语体系建设中的解读、传递与表达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