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章 瑟之源流与形制 | 第19-33页 |
第一节 瑟之源流 | 第19-22页 |
一、 瑟的起源记载 | 第19-20页 |
二、 瑟的起源探讨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瑟之形制 | 第22-32页 |
一、 瑟的部位名称 | 第22页 |
二、 瑟的形制 | 第22-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存世之瑟谱 | 第33-50页 |
第一节 瑟谱专著 | 第33-38页 |
一、 录有乐谱之瑟谱专著 | 第33-37页 |
二、 无乐谱之瑟谱专著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器乐合奏中的瑟谱 | 第38-47页 |
一、 明朝乐谱 | 第39-41页 |
二、 清朝-民国时期乐谱 | 第41-47页 |
第三节 其他相关谱本说明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瑟弦与瑟柱 | 第50-62页 |
第一节 调弦法 | 第50-57页 |
一、 中弦不弹,左右各十二弦调弦 | 第50-52页 |
二、 中弦不弹,两弦一音调弦 | 第52-53页 |
三、 二十五弦皆用,五弦一组调弦 | 第53-55页 |
四、 康熙十四律调弦 | 第55-56页 |
五、 二十五弦皆用,十三弦为黄钟清,二十五弦为黄钟极清调弦 | 第56-57页 |
第二节 瑟柱 | 第57-60页 |
一、 马王堆汉瑟瑟柱排列 | 第58页 |
二、 典籍中瑟柱排列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瑟律 | 第62-76页 |
第一节 谱本律制分类说明 | 第62-64页 |
第二节 纯律谱本 | 第64-66页 |
一、 熊朋来《瑟谱》及朱厚煐《瑟谱》 | 第64-65页 |
二、 吕柟《诗乐图谱》 | 第65页 |
三、 张汝光《瑟谱》 | 第65-66页 |
四、 朱载堉相关论述 | 第66页 |
第三节 五度相生律谱本 | 第66-72页 |
一、 范承都、万和《琴瑟合璧》 | 第66-67页 |
二、 庆瑞《琴瑟合谱》 | 第67-69页 |
三、 黄世芬《希韶阁琴瑟合谱》 | 第69-70页 |
四、 段仔文、张懋赏《重订拟瑟谱》 | 第70-71页 |
五、 杨宗稷《琴瑟合谱》 | 第71-72页 |
第四节 康熙十四律谱本 | 第72-74页 |
一、 康熙、乾隆御制《律吕正义》 | 第72-73页 |
二、 邱之稑《律音汇考》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乐谱选译 | 第76-87页 |
第一节 五部乐谱选译 | 第76-83页 |
一、 熊朋来《瑟谱》 | 第76-78页 |
二、 吕柟《诗乐图谱》 | 第78-79页 |
三、 范承都、万和《琴瑟合璧》 | 第79-81页 |
四、 庆瑞《琴瑟合谱》 | 第81-82页 |
五、 杨宗稷《琴瑟合谱》 | 第82-83页 |
第二节 其余谱本说明 | 第83-85页 |
一、 朱厚煐《瑟谱》 | 第83-84页 |
二、 孔贞瑄《大成乐律全书》 | 第84页 |
三、 张汝光《瑟谱》 | 第84页 |
四、 段仔文、张懋赏《重订拟瑟谱》 | 第84页 |
五、 程雄《松风阁琴瑟谱》 | 第84-85页 |
六、 黄世芬《希韶阁琴瑟合谱》 | 第85页 |
七、 康熙十四律两部乐谱 | 第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结语与余论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索引 | 第94-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