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线路及杆塔论文--线路检修论文

基于无人机红外影像技术的配电网巡检系统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1页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6页
   ·红外无人机电力巡检的国内外现状第16-17页
     ·国内外现状分析第16-17页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第17页
   ·三维电力地理信息系统的趋势第17-18页
   ·论文主要的工作第18-21页
第二章 机载数据采集终端的设计与测试第21-38页
   ·无人机终端设备的选择第21-27页
     ·无人机的比较和选择第21-24页
     ·选用红外采集系统设备的特点第24-26页
     ·嵌入式控制端选择第26-27页
   ·控制实验系统的构建第27-30页
     ·终端设计的原则第27-29页
     ·图像采集部分终端硬件设计第29-30页
   ·系统软件设计与模块测试第30-37页
     ·GPS模块/定位导航模块设计第31-33页
     ·串口通讯设置第33-34页
     ·3G模块的设计与测试第34-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飞行动态状态下红外影像的优化第38-60页
   ·飞行状态下环境的影响第39-42页
     ·飞行状态下外界的影响第39-41页
     ·对环境影响的与处置方式第41-42页
   ·基础图像增强算法与处理第42-51页
     ·改进的不稳定图像去噪算法第42-46页
       ·基于质心的目标图像定位法第43-44页
       ·提高目标设备定位精度的方法第44-46页
     ·红外图像增强算法第46-51页
       ·直方图的均衡化处理第46-48页
       ·局部特征提取的Retinex算法第48页
       ·局部Retinex算法流程第48-51页
   ·设备故障的软件判别第51-56页
     ·红外诊断技术方法与判断依据第51-52页
     ·电气设备故障类型第52-55页
     ·电气设备内部故障的判断方式第55-56页
   ·红外图像中电力设备的提取方法第56-59页
     ·电力设备图像的特征提取第56-57页
     ·最近邻规则聚类算法第57-59页
   ·本章小节第59-60页
第四章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电网巡检双层优化模型设计第60-77页
   ·电网检修计划模型第60-66页
     ·检修计划优化的必要性第60-61页
     ·检修计划数学模型的研究第61-63页
       ·约束条件分析第61-62页
       ·目标函数分析第62-63页
     ·针对飞行检修的双重优化目标第63-66页
   ·基于粒子群的多目标算法分析第66-73页
     ·多种算法在检修计划中的应用第66-67页
     ·粒子群算法简介第67-68页
     ·粒子群算法的数学描述第68-69页
     ·粒子群标准算法流程第69-70页
     ·多目标粒子群双层优化的实现第70-73页
       ·针对于双层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求解流程第70-71页
       ·Pareto最优解集的选择第71-73页
   ·检修模型的测试分析与仿真第73-75页
   ·本章小节第75-77页
第五章 后台三维GIS地面站的建立第77-102页
   ·地面站的意义第77-79页
     ·无人机的地面控制系统第77-78页
     ·小型地面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第78-79页
   ·电力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第79-85页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第79-80页
     ·二三维一体化的优势第80-85页
   ·配电网三维模型的建立第85-87页
     ·配电网三维模型基础第85-86页
     ·配电网络对象拓扑关系第86页
     ·应用GUID编码的配电网络拓扑设计第86-87页
   ·无人机地面站的设计第87-92页
     ·地面站的硬件设计第87-88页
     ·地面站软件平台的搭建第88-90页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第90-92页
   ·地面站系统实现与测试第92-100页
     ·系统界面设计第92-93页
     ·飞行监控功能设计第93-95页
     ·无人机状态显示第95-96页
     ·任务计划的制定第96-97页
     ·电力设备信息显示功能第97页
     ·二三维地图导航的实现第97-99页
     ·红外图像信息的采集第99-100页
   ·本章小节第100-10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2-104页
   ·结论第102-103页
   ·创新点第103页
   ·后续工作的展望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基因型北五味子资源的鉴定及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下一篇:辽西半干旱地区微集水种植技术优选研究